前些天,在舆论的压力下,长和集团紧急变招,将原计划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的43个海外港口,把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剥离,转而与意大利Aponte家族旗下的TiL公司“共管”。表面上,贝莱德持股51%,TiL持股49%,但意大利船王家族与贝莱德的隐秘资本关联,所以这场交易的本质仍是“美国资本穿透性控制全球航运命脉”。
早在2018年,李嘉诚就曾通过出售欧洲电信基站资产时引入西班牙公司“代持”,最终实现资产间接转移。但这一次,意大利TiL公司不仅是MSC航运的子公司,更被曝出与贝莱德存在股权交叉——后者持有MSC集团17%的股份,并控制其债券发行渠道。这意味着,即便表面由意大利主导,美国资本仍能通过金融杠杆掌控港口运营权。
交易背后,是赤裸裸的地缘博弈。4月26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喊话:“美国军用和民用船只应被允许免费通过巴拿马运河!”特朗普说这话,表面上是维护美国利益,实则剑指中国——巴拿马运河承担中国21%的远洋贸易流量,若美资掌控运河港口,可对中国商船加征“过路费”或限制通行。2024年,美国曾试图对中国船舶征收单次150万美元的“进港税”,此次交易若成,类似制裁将常态化。
更危险的在于全球航运网络的控制权转移。长和出售的港口中,荷兰鹿特丹港年处理1380万集装箱,占欧洲市场42%,若落入美资之手,中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的对欧出口可能被“精准卡脖”。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港、墨西哥曼萨尼约港等关键节点,也将成为美国围堵“一带一路”的战术支点。
4月27日,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明确三点:第一,未获批准不得交易;第二,禁止任何形式规避审查;第三,违规者将承担法律责任。这直接击碎了长和“化整为零”的幻想——根据《反垄断法》,只要交易方全球年营收超120亿人民币,就必须接受中国审查,即便标的位于境外。
2018年,高通收购荷兰恩智浦因中国未放行而告吹;2022年,英特尔收购以色列高塔半导体同样折戟。此次交易中,贝莱德与TiL的全球营收远超审查门槛,且涉及“关键基础设施”,中方完全有权叫停。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安全审查或已秘密启动——巴拿马港口使用的智能码头系统包含全球航运数据,若被美方掌控,中国商船的航线、货量等机密信息将暴露无遗。
2023年,招商局集团曾开价220亿美元求购长和港口资产,却被拒绝。而贝莱德的报价仅190亿美元,且附带政治风险。显然,李氏家族更看重与西方资本的战略绑定,而非商业利益最大化。
香港舆论的转向更具警示意义。《大公报》连续发文斥责交易“损害国家利益”,港澳办更罕见引用“爱国者治港”原则施压。当95岁的李嘉诚仍试图用“零股权关联”(将次子李泽楷业务剥离)切割风险时,他或许忘了: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没有哪家跨国企业能脱离母国战略生存。
如果这次交易最终被否,中远海运等中资企业可能接盘部分港口,强化中国在印度洋、地中海等关键航道的控制力;如果交易通过但附加限制条款,则标志着中国反垄断法的“长臂管辖”能力获得国际承认。
4月28日,中国外交部重申支持巴拿马运河主权,同时推动“国际航运数据安全倡议”,要求关键港口运营方必须在本国存储数据。
当李嘉诚的货轮在资本暗流中转向,中国的反垄断铁锚已重重落下。在国家安全与全球公义面前,任何“金蝉脱壳”的伎俩,都不过是扑火飞蛾的徒劳挣扎。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