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这次是真的踩线了。
不是踩红线,是试图打开一道口子,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大口子。
而李嘉诚还试图在关键领域抽身而退,中方明确表示,不可能。
前段时间他旗下的长和集团决定将全球43个港口业务整体出售,其中两座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核心资产分别被美国贝莱德和意大利航运资本接手。
这笔交易表面上是商业行为,实质上却触及了国家安全的敏感红线。
问题不在于港口本身,而在于这些资产背后牵动的地缘格局和数据控制权。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枢纽之一,每年超过6%的全球海运通过此地,中国货运量占比高达21%。
长和集团所掌控的港口位于运河东西两侧,是保障中国航运稳定的重要支点。
中方直到交易完成前夕才获悉相关信息。
这类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重大转让未履行任何报备或审批程序,引发监管部门高度关注。
根据调查,长和集团在交易结构上采取了分拆方式,将涉敏港口单独列出,试图绕过审查系统。
这种做法明显规避监管,带来的风险远超一般资本转移行为。
市场监管总局随即启动反垄断审查,援引《反垄断法》中“域外适用”条款。
即便交易发生在境外,只要影响中国国家利益和公共安全,监管部门有权介入。
这一处理框架是近年来中国监管逻辑的一次关键转变。
以往反垄断主要着眼国内市场,如今监管触角已延伸至国际并购特别是涉及能源、交通、数据等战略性行业。
这不仅仅是法律层面适用范围扩大,更代表国家利益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动维护。
而李嘉诚之所以被点名,不是因为个人身份,而是此次交易对中国产生了直接战略冲击。
贝莱德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之一,其投资逻辑本身就与美国地缘战略紧密相关。
此次直接收购巴拿马港口,正值美方持续对中国海外影响力扩张进行干预的背景之下。
更关键的是,长和集团在这些港口中部署了信息化系统,掌握大量与中国远洋船队运行有关的敏感数据。
包括船舶位置、航线、货物类型、预计抵港时间等。
这些数据一旦被他方掌控,不仅事关中国企业竞争力,更可能在特殊时期被用于战略层面的干预。
中国在拉美地区推进基础设施合作、海运物流布局已有多年。
港口不仅仅是贸易节点,更是对外联通能力的延伸,一旦战略资产流失,相应的外交影响力也将受到牵制。
这一点在近几个月表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国内政治力量频频在社交平台施压,要求“重新掌控”巴拿马运河。
特朗普更是公开表示,美国应当以军事方式收回运河控制权。
在这种背景下,港口交易如果不设防,就可能成为对手“温水收网”的突破口。
李嘉诚近年来的资产调整已不止一次引发争议。
从2013年开始,他就持续撤出内地与香港的房地产、通信、电力等核心资产,逐步转向欧洲市场。
外界对此多有评价,但此次事件性质完全不同,这不是个人投资取舍,而是影响国家战略利益的资产流动。
国家监管机构已经明确表态,战略领域资产处置将全面纳入风险评估流程,无法绕开,也不容试探。
无论企业背景如何、资本体量多大,战略资产处置必须依法合规,接受安全审查。
这不仅是对李嘉诚个人的约束,也是向整个资本市场传递明确信号。
国家底线,不容试探,战略资产,不得私售。
一旦这一口子被打开,效仿者将接踵而至,后果将难以控制。
这次,中方说得非常清楚:不能让李嘉诚轻易脱身,这类操作,绝不能再开先例。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