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094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李嘉诚卖港口一事,有了最新的动向和新消息。
李嘉诚的“小算盘”与中国国家的“红线”又一次进行了博弈,没有任何悬念,新的消息动向都指向了一个确定性的结果:李嘉诚这一次引起中国国家重视和明确给出反对态度的港口出售计划,大概率是执行不下去了。
4月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报:“长和港口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反垄断审查。”
通报内容简短,是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呈现。
官方这耐心,算是彻底耗尽了。从“提醒”到“警告”再到“喊停”,信号再清楚不过:
在国家利益面前,谁都别想独善其身。
李嘉诚这回,算是踢到铁板了。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2025年3月份李嘉诚抛售港口最新动向和消息的梳理分享,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新动向折射出来的信号,并对这个事件后续几个可能的变化和走向,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阅读提示: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抄袭搬运的灰产就不要费工夫了,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李嘉诚卖港口的如意算盘,被进一步锁死,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4月27日消息,日前,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就长和港口交易事回答了记者提问。有记者问:据《华尔街日报》4月16日报道,长和出售海外港口将分拆为两个交易继续进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高度关注有关交易,将依法进行审查。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图片来源:见图
记者提问中透露出关键消息:
据《华尔街日报》4月16日报道,长和出售海外港口将分拆为两个交易继续进行。
这里为大家进行一个事件时间线的梳理和复盘:
3月4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简称“长和”)扔出一枚重磅炸弹:以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的价格,把全球43个港口资产打包卖给了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这事儿一出,海内外炸了锅。尤其是,这里面还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俩地方可是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直接关系到中国21%的商船运输命脉。
图片来源:网络
从3月7日到3月21日,官方连发五次警告,态度从委婉到强硬,摆明了不打算让李嘉诚蒙混过关。
3月7日,第一次喊话:港澳办官网发文,语气还算客气,提醒“相关企业三思而后行,站稳立场”,点名“港口安全事关国家战略利益”。这是在给李嘉诚留面子,希望他自己掂量掂量。
3月10日,第二次喊话:香港《大公报》发社评《莫天真,勿糊涂》,火力全开,扔出五个问题:
为何如此轻易将这么多重要港口转让给不怀好意的美国势力?
表面宣称的商业行为暗中藏着怎样的政治算计?
所谓“精明”的交易有没有考量国家民族利益?
这般选择是否在助纣为虐、贻害中国和世界?
在大是大非面前,当事的企业家应怎么取舍,带领企业驶向何方?
文章直指这不是一桩普通的生意,而是美国地缘政治野心的一部分。
3月12日,第三次喊话:港澳办转发《大公报》社评,还加了一句:“继续执迷不悟,将背负历史骂名。”这已经不是劝了,是警告。
3月18日,第四次喊话:香港特首李家超接受采访时表态:“社会对这事很关切,任何交易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特区政府会依法处理。”这话软硬兼施,既给李嘉诚台阶,也划了红线。
3月21日,第五次喊话:《大公报》再发社评《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直接喊停交易,措辞严厉到不行:“别以为这是小钱,国家利益面前没得商量!”
这五次喊话,节奏快、力度大,香港商界史上罕见。3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也在例行记者会上补了一刀:“企业决策不能忽视国家安全因素。”连《人民日报》都发评论:“关键时刻,商业得为国家让路。”这阵仗,摆明了是敲山震虎。李嘉诚要是还不回头,怕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各方舆论压力下,3月28日,长和公司宣布暂缓港口交易计划。原定的4月2日签约时限,也未能落笔成文。不过,4月2日,并非签约的截止日期,而是原定的最早可以签约日期。
因此,进入4月份之后,李嘉诚家族仍在频频行动,依旧在尝试着交易港口。到了4月16日,随着签约截止日临近,长和公司加快了交易进程,试图将全球港口业务(43个港口码头),一分为二,试图先卖一部分,接着再卖一部分。
李嘉诚家族以为“分割销售”,就可以规避监管,达到“尽快甩卖”的目的,结果最先闻到风声的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将第二阶段的交易内幕捅了出来。
危急时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果断出手,表示将依法进行审查。强调,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一句话,没有通过审查,获得批准,一律不准交易;
否则以违法犯罪论处。算是彻底掐灭了李嘉诚想要售卖港口的希望。
直接彻底堵死交易大门。
梳理一下,事件的发生各个节点,从3月4日,到4月2日,再到4月16日,再到4月27日,李嘉诚家族坚定地执行甩卖港口给美国财团的决策,一次交易不行,就分作两次,试图规避监管,浑水摸鱼,蒙混过关。
从国家官方最新的表态来看,国家对于这个事情耐心,算是彻底耗尽了。
从“提醒”到“警告”再到“喊停”,信号再清楚不过:
在国家利益面前,谁都别想独善其身。
李嘉诚这回,算是踢到铁板了。
从这最新动向来看,李嘉诚甩卖港口这桩生意,大概率是没有搞成的想象力空间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在历史中非常罕见的国家直接点名的背后,是李嘉诚怎样的操作和打算?
在高层三令五申,强力施压之下,舆论几乎是全面喊打喊杀之际,李嘉诚家族依旧在和美国财团,背地里进行交易谈判,勾三搭四。要不是《华尔街日报》献上神级助攻,主动将交易内部曝光,恐怕到这时候,交易已经达成了。
换言之,这次长和公司售卖港口事件,表面上是两个大国的角力,斗争;
实际上是举国上下,在与李嘉诚家族的卖国行径作斗争。
李家明知高层的态度,一再表态将港口交易上升到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高度;
明知舆论的形势,自上而下几乎人人反对,依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条道走到黑。
这一次,还真的是商人小算盘撞到国家红线上了,背后的门道,这里为大家详细拆解一下:
根据《华尔街日报》4月16日的报道,以及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4月27日的最新回应来看,李嘉诚面对舆论冲击和国家表态,其实一直都还在琢磨着怎么绕开监管,把这笔买卖做成。
他想了个新招:拆分交易。
怎么拆?据彭博社和《南华早报》等媒体披露的细节,大概是这样:
巴拿马两港口还是给美国:
贝莱德及其子公司GIP(全球基础设施合伙公司)拿下巴拿马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51%的控股权。
其余41个港口给“第三方”:
意大利船王阿庞特家族控制的TiL公司(Terminal Investment Ltd)拿下其余41个港口的多数股权,甚至可能是唯一所有者。
“第三方”也不简单:这TiL公司看着像瑞士/意大利的,但背后股东复杂。除了阿庞特家族的地中海航运(MSC)占大头(约70%),贝莱德的GIP和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还合计持有TiL约30%的少数股权。
图片来源:网络
大家看明白这套路了吗?
李嘉诚想通过引入意大利财团,把交易主体从“直接卖给美国贝莱德”变成“主要卖给意大利TiL,顺带把巴拿马俩港口控股权给贝莱德”。
他可能觉得这样一来,交易的“美国色彩”淡了,能降低敏感度,更容易通过各国的反垄断审查,尤其是绕开中国的审查。
他甚至可能想,先把41个港口卖给TiL,等自己脱身了,TiL再把巴拿马那俩转给贝莱德,那就更跟他没关系了。
这算盘打得是精,但这有用吗?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4月27日的最新回应直接戳破了他的幻想:“我们高度关注有关交易,将依法进行审查。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从“在商言商”到“执迷不悟”,李嘉诚的每一步操作都在挑战国家利益的底线,最终换来的不仅是全民声讨,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
执迷不悟,手段尽出,其实才是最大的看点。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讨论:年内第3次官方公开敲打李嘉诚的这次港口交易,后续走向怎么看?
就在李嘉诚这边还在折腾的时候,美国那边可没闲着。
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的“海运战”已经从口头威胁变成了实际行动。
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正式公布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的最终措施。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招招都冲着中国的命门来:
天价“过路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东运营的船只,按净吨位收费,逐步加码,最高到每净吨140美元。非中国船东,但用的是中国造的船,也要收费,按净吨位(最高33美元/吨)或按集装箱(最高250美元/TEU)算,哪个高收哪个。这等于直接增加了中国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削弱我们的价格优势。
歧视性收费:不光是中国船,连用了中国造的船的其他国家公司也得交钱,除非你承诺买美国造的船。这不就是逼着全球航运公司“去中国化”吗?
限制特定船型:对所有非美国造的汽车运输船加收费用,未来还要限制非美国造的LNG船运输美国出口的天然气。这是想在特定高附加值领域也打压我们。
港口设备也要加税:USTR还计划对中国制造的港口起重机、集装箱、底盘等加征关税,正在征求意见。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目标非常明确:打击中国航运、扼杀中国造船业、夺回全球海运主导权。
这已经不是贸易摩擦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经济战、地缘战略绞杀!
美国人自己都说了,收取的这些费用要用来“振兴美国造船业”。
中国这边的态度已经明确:2025年年内,已经3次官方公开敲打李嘉诚的港口交易。
李嘉诚,这位曾经被捧上神坛的“超人”,如今的处境可谓是四面楚歌。
国家层面:
中国政府已经划下红线,市场监管总局的最新表态更是堵死了他想“曲线卖港”的所有可能路径。继续一意孤行,面临的将是法律责任。
美国层面:
美国虽然想要这些港口,但更想的是打压中国。如果交易最终因中国反对而告吹,美国会不会把气撒在李嘉诚头上?很难说。到时候,他可能两边都得罪。
舆论层面: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唯利是图”、“缺乏家国情怀”,这些标签已经牢牢贴在了他身上。晚节不保,恐怕是他难以避免的结局。
李光耀当年评价李嘉诚“没有一个真正能享誉天下的产品”,“对国家作出的贡献九牛一毛”,现在看来,一语中的。
他或许是个成功的商人,但离“伟大的企业家”相去甚远。
资本或许没有国界,但商人不能没有立场,尤其是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
李嘉诚这次是铁了心要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但他可能忘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任由资本予取予求的时代了。国家的力量、市场的规则、人民的意愿,都在给他上着一堂沉重的课。
市场监管总局的最新警告,就像是最后的通牒。李嘉诚的卖港之路,已经被进一步锁死。接下来他如何选择,是悬崖勒马,还是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值得拭目以待。
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李嘉诚的港口交易,完全是站在国家利益的对立面了,也不可能任由其发生了。所以,李嘉诚这一次的如意算盘,大概率,是打不响了。
这场大戏还没完,但结局已见端倪。
生意能成,名声后路尽失,中国虽大,也再无李家立足之地,无国籍肥羊,自求多福吧;
生意不成,经济损失可能还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同时得罪中美两个全球大国,对于李家未来而言,恐怕也不是什么好消息吧?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这个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能带来哪些启发,警示,还有结论?
关于李嘉诚卖港口这个事,本号其实已经写过多篇文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说的也说了,该有的态度和立场表达也有了。
这篇文章的最后,分享几点个人最新对于这个事件跟进过程中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1,历史总在重演相似的悲剧。
1644年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时,何尝不是打着“保全富贵”的算盘?结果清军入关后,这位“平西王”的子孙被绞杀示众,家族基业灰飞烟灭。
四百年后的今天,某些商人仍迷信“在商言商”的护身符,殊不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背道而驰时,再精妙的商业算计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就像当年霍英东顶着西方封锁为新中国运物资,包玉刚顶着压力支持内地建设,真正的商业智慧从不是冷血的利益切割,而是在大是大非前懂得“留得青山在”的道理。
国家此次的强硬态度,实则给所有企业家上了一堂法治课。
2,忘本的商人,不会有好结果:
李嘉诚早年获得巴拿马港口经营权,正是受益于中国与巴拿马建交后的友好关系。
如今却要将经营28年、控制权延至2047年的核心资产贱卖,这种“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行径,连普通百姓都看得怒火中烧。
国家不是要扼杀商业自由,而是警示所有人:没有国家护城河的财富,终将是沙上城堡。
3,不管当下还有多少人帮李嘉诚贴金吹捧,对于李家来说,基本上“前途无亮”的后续走向,已经是由足够多的确定性了:
这事儿把李嘉诚逼到了墙角。
继续交易,国内信任全毁;
退出交易,得罪美国,还得赔钱。
李超人以前总能化险为夷,可这次中美博弈的夹缝里,他真有点招架不住了。
超人也有弱点,也是会死的,何况这只是一个虚拟人物?
路选错了,路走窄了,很多结果,也就是确定的了。
不悲不喜,不多不空,逻辑说话,是不是这么一个意思?
希望风光一生的李嘉诚,走的时候不要带着遗憾和后悔。也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和家族,被刻到历史的耻辱柱子上面。
以上,就是对李嘉诚引发热议的港口出售事件最新的动向情况,进行的一次专题跟进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