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有国才有家,这么浅显的道理,我相信是个中国人都能懂得!可让人费解的是,居然还有人胆敢出卖国家利益。这显然我们不能所容忍的。
怎么说呢?"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最近一段时间,李嘉诚家族要卖港口一事,持续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其家族2025年计划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等43个战略资产低价售予美国财团,直接威胁中国"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这种将商业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行为,必然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
我们都知道,李嘉诚曾一度蝉联亚洲首富近二十年,虽然李嘉诚有着极高的商业天赋,但这其实也离不开当年中国内地对其家族一系列的政策优待。
上世纪80年代,当外资对中国市场尚存疑虑时,李嘉诚凭借港资身份率先叩开内地大门。1984年百佳超市登陆深圳蛇口,成为首个进入内地的外资零售品牌,比家乐福早了11年,甚至早于华润等国资企业。这种“政策试验田”的特殊地位,源于当时中央对港资的信任。
随后,李嘉诚家族又投建了中国首个大型集装箱码头;在广州,他拿下了中国大酒店的经营权;在北京,他参与了长安街沿线多个地产项目。这些 投资为他赢得"红顶商人"美誉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计数的政策红利。据不完全统计,李氏家族在内地获取的土地储备峰值时超过1亿平方米,相当于1400个标准足球场。
李嘉诚的公共形象始终在“爱国者”与“国际商人”间摇摆。2015年他宣称“内地是香港最大靠山”,旗下基金会89%捐款用于支持内地教育医疗,汕头大学更是其慈善标杆。但近年来行为却呈现强烈反差。
2015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别让李嘉诚跑了》,直指其"在商言商"背后的道德困境。当时这个事情一度也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只是没想到,如今李嘉诚家族非但没有反思,还要继续做出类似的事件。
5月1日,香港《大公报》网站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执迷不悟必将碰得头破血流》,针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了评论。文章提到,中央对于长和出售港口事件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外交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均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关切和严正警示。
说到底,李嘉诚家族并不差钱,如果说李嘉诚家族牢牢把港口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对双方都是一件有利的事。
一旦港口被出售,美国可能对中国货轮加收100-150万美元/次的优先通行费,年均成本增加3000万美元。典型案例显示,绕行南美合恩角将使航程增加1万公里,运输成本上升30%。
李嘉诚的决策暴露“资本无国界”逻辑的脆弱性。如果说李嘉诚家族执意要出售港口,必要时我们完全可以采取雷霆手段。
回顾中国当代商业史,华为任正非将"活下去"作为最高纲领,却在芯片断供时选择"备胎转正";福耀曹德旺在美投资建厂,却坚持将利润反哺国内教育。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真正的家国情怀,不在于投资版图的大小,而在于商业决策是否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正如《国家安全知识百问》所言:"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安全边界就要跟进到哪里"。今天的中国,既需要保护企业家精神以激发市场活力,更要筑牢国家利益的防火墙。#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