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失败不是跌倒,而是从未奔跑。"
李嘉诚,这位从茶楼跑堂到亚洲首富的传奇商人,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在9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经历了贫困、商海沉浮,却始终保持着惊人的财富创造力,当人们惊叹于他5000亿商业帝国的庞大时,却往往忽略了支撑这个帝国的三大基石——三个他坚持了半个多世纪的简单习惯。
在速食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人都渴望找到一夜暴富的捷径,却不知真正的财富密码往往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
在学习了李嘉诚的智慧后,我发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3个习惯,接下来分享给大家,尤其是第三个,相当关键!
把学习当成终身事业,而非阶段性任务
“当你停止学习时,无论年龄多大,都已进入暮年;当你持续成长时,即便双鬓斑白,仍拥有少年般的进取之心。”
传统观念中,很多人将学习局限于学生时代,认为走出校门后,知识储备已足够应对人生挑战,甚至将学习等同于应试背书。
但李嘉诚却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学习是贯穿生命始终的 “生存技能”,如同呼吸般不可或缺。
他认为,学校教育赋予的是基础认知框架,而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走出校园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对专业知识的深耕,更涵盖对人性规律、时代趋势、思维方式的持续洞察。
人类大脑具有 “用进废退” 的特性。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学习能刺激神经元突触生长,使大脑保持活跃状态;反之,停止学习会导致认知僵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显著下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习型组织” 理论创始人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的能力。”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终身学习 —— 他每年阅读 50 本书,坚持参加技术研讨会,甚至在 50 岁时重新学习编程。
李嘉诚的学习历程堪称一部 “励志教科书”。
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的他,白天在钟表行当学徒,夜晚躲在昏暗的灯光下自学英语。
他曾回忆:“当时我没钱买教材,就跟着收音机学发音,把生词写在卡片上,贴在床头、厕所门板上,一有空闲就背诵。”
创业后,即便成为香港塑胶花大王,他仍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在经营塑料厂时,他订阅了全球数十份行业期刊,通过研究国外技术文献,率先引进先进的注塑技术,抢占市场先机。
90 岁退休后,他依然坚持每天听财经新闻、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笑称自己 “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怕被时代落下”。
学习不是为了炫耀知识,而是为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拥有选择的底气。
给大家一些实操建议:
1、建立 “每日学习锚点”,每天固定 30 分钟学习时间(如晨起后 / 睡前),设置手机闹钟提醒,将学习纳入日程表。
2、采用 “功利性学习法”:明确目标(如提升写作 / 掌握 Excel),围绕目标筛选内容,例如研究优秀范文结构提升文笔。
3、践行 “输出倒逼输入”:每周写 1 篇学习笔记或在社交平台分享心得,通过输出加深记忆、发现知识盲区。
这些方法能提升我们的学习效果和行动力!
自律不是自我折磨,而是建立受益终身的行为系统
提到自律,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 “每天 5 点起床”“全年无休工作”“拒绝所有娱乐” 的严苛形象,将自律等同于 “反人性” 的自我折磨。
但李嘉诚的自律观却充满智慧,他认为,自律的本质不是与人性对抗,而是通过建立科学的行为系统,让好习惯如同呼吸般自然发生。
就像河流顺着河道流动,无需外力强迫,正确的行为会在 “系统” 的引导下自动运行。
心理学中的 “习惯回路” 理论指出,习惯的形成由 “提示 - 渴求 - 反应 - 奖励” 四个要素组成。
当我们建立起稳定的行为系统,就能将自律从 “需要意志力支撑” 的刻意阶段,转化为 “自动化执行” 的轻松阶段。
例如,每天固定时间健身的人,无需纠结 “要不要去健身房”,身体会自动进入运动状态 —— 这就是行为系统的力量。
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创始人福格在《福格行为模型》中提出:“行为 = 动机 × 能力 × 提示”,他强调,想要养成自律习惯,关键不是提升动机(如 “我要减肥” 的决心),而是降低行为难度(如将 “每天跑步 5 公里” 改为 “换上运动服出门”),并设置清晰的提示(如将运动鞋放在床头)。
李嘉诚的自律生活堪称 “行为系统” 的典范。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一套固定的作息模式:清晨 5 点 59 分起床,先做 1 个小时的运动(包括打太极拳、游泳),然后阅读新闻和书籍;早餐固定为燕麦粥、面包和水果;上午 9 点准时到达办公室,开始处理工作;下午 6 点下班,晚餐后听音乐、陪家人;睡前 1 小时阅读专业书籍或哲学著作。
这套看似刻板的日程表,并非靠意志力强行维持,而是通过长期重复,形成了身体的 “生物钟” 和大脑的 “条件反射”。
他曾说:“当你把习惯融入生活节奏,自律就不再是负担,而是让你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
给大家一些建议,帮助大家更好的自律
1、设计 “习惯启动仪式”:为习惯设置专属动作,如 “回家换家居服→泡茶→坐固定沙发看书”,通过仪式感触发行为。
2、遵循 “2 分钟原则”:启动习惯时先做 2 分钟,如 “换上运动服做 5 个深蹲”“写下 100 字”,利用惯性延续行动。
3、打造 “环境友好型空间”:调整环境助力自律,如将手机远离书桌减少干扰,冰箱囤放健康食品替代零食。
真正的大格局,是把他人的利益装进自己的蓝图
“当你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时,路会越走越窄;当你学会为他人铺路时,世界会为你打开更多扇门。”
在传统的商业思维中,“竞争” 被视为生存的核心法则,许多人信奉 “弱肉强食”“零和博弈”,认为成功必须建立在他人的失败之上。
但李嘉诚的格局观却颠覆了这种认知:他认为,真正的大智慧是将 “利他” 融入商业逻辑,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就像大海容纳百川,看似 “让利” 的举动,实则为自己汇聚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经济学角度看,“利他” 本质上是一种 “隐性投资”:帮助合作伙伴解决难题,能增强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为员工创造发展机会,能激发团队的忠诚度和创造力;关注社会公益事业,能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在《给予者》一书中,通过大量研究证明:那些愿意帮助他人、分享资源的 “给予者”,虽然短期内可能会付出更多,但从长期来看,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和幸福感。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将 “客户至上” 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优化购物体验、降低商品价格,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信赖,最终打造出商业帝国 —— 这正是 “利他思维” 的成功实践。
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中,“利他” 理念贯穿始终。
早年经营塑料厂时,他发现一位经销商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时支付货款。
按照合同,李嘉诚有权索赔,但他不仅免除了对方的违约金,还主动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旁人不解,他却说:“此刻他陷入困境,我拉他一把,将来他若东山再起,一定会成为我们最忠实的合作伙伴。”
后来,这位经销商果然成为李嘉诚的长期客户,并介绍了更多生意,在投资港口项目时,他坚持 “与当地政府、企业共享利益” 的原则,主动让出部分股权,邀请合作伙伴参与分红。
这种 “不独占利益” 的格局,让他在全球 30 多个国家的投资项目都顺利推进。
在日常生活中,“利他思维” 同样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在职场中主动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看似花费了自己的时间,却能积累良好的人脉口碑,当你需要帮助时,他人也会乐意伸出援手;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倾听对方的需求,而非一味谈论自己,能让沟通更深入,赢得真挚的友谊;在社区生活中,参与志愿活动、关心邻里,能营造温暖的居住环境,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怎样更好的做到利他呢?
1、践行 “5% 利他法则”:合作时主动让渡 5% 利益(如降价 / 多分红),通过微小让利快速建立信任。
2、建立 “价值清单”:每周梳理自身资源(人脉 / 技能 / 信息),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如帮同事优化 PPT、分享行业知识。
3、学会 “换位思考沟通”:交流时先思考 “对方需要什么”,从对方利益角度阐述观点,例如说服客户时强调 “帮您节省 30% 成本”。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