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县长“叫板”首富:5亿利润引发的扶贫突围战
一场看似剑拔弩张的政商博弈,却意外成为脱贫攻坚史上的经典案例。2014年,贵州丹寨县政府会议室内,年仅32岁的县长徐刘蔚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展开了一场关于“钱该流向何处”的激烈交锋。当徐刘蔚提出“万达首年5亿利润必须留在丹寨”时,王健林先是错愕,随后半开玩笑地回应:“不如我每年直接给你5个亿!”这场对话被外界戏称为“狮子大开口”,却也撕开了中国扶贫史上一次极具争议的政企合作序幕。
彼时的丹寨县,贫困发生率高达33%,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面对万达集团抛出的橄榄枝,徐刘蔚并未因“金主”身份而退让。他深知,单纯依靠企业短期输血无法根治贫困,唯有将利润转化为产业造血能力,才能真正激活这片土地。据内部人士透露,谈判桌上,这位80后县长以详实的经济模型推演,论证了资金留存对后续产业链培育的杠杆效应,最终让王健林转变态度:“我见过太多要钱的地方官,但能把账算得这么明白的,他是第一个。”
这场博弈的结果远超预期。万达不仅将首年利润注入扶贫基金,更追加投资至16亿元,打造出丹寨万达旅游小镇、职业技术学校等标杆项目。数据显示,小镇开业三年即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收入突破12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2万个。当古法造纸作坊变身非遗体验馆,当苗家蜡染登上国际时装周,外界才惊觉:这场看似“强硬”的谈判,实则是用市场逻辑重构扶贫模式的破冰之举。
争议始终如影随形。有学者质疑“政府干预企业利润分配”的合规性,亦有网民嘲讽“县长想政绩想疯了”。但徐刘蔚用行动作出回应——他将扶贫基金透明化管理,建立村民代表大会监督机制,确保每分钱流向茶产业升级、手工艺传承等107个民生项目。当丹寨提前两年摘掉“贫困帽”,当村民年收入跃升至1.2万元,当初的质疑声逐渐转化为对“扶贫新思维”的集体反思。
如今的丹寨,青山绿水间矗立着五星级酒店,苗家阿妹直播带货非遗产品,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而那个曾“硬刚”首富的年轻干部,已履新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继续在乡村振兴战场书写答卷。当人们惊叹于这场政企合作的奇迹时,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究竟需要多少像徐刘蔚这样“会算账”的干部,才能让共同富裕的愿景照进每个角落?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