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林的麻烦又添新丁!5月8日,大连市西岗区法院一纸裁定,冻结了他持有的万达商管3亿股权,冻结期长达两年。
这场始于2017年的债务风暴,如今已将曾风光无限的“首富”推入深渊。短短两年间,股权遭遇八次冻结,累计被冻结金额超过4.4亿,集团债务总额却仍在6000亿的高位徘徊。更讽刺的是,这位曾经喊着“先赚一个亿”的地产枭雄,如今正试图通过甩卖手中最后的资产来续命——可即便手握68座万达广场,七折抛售仍难填千亿缺口。
一、从“买买买”到被迫“卖卖卖”:万达如何走到生死边缘?
2017年前的万达,是资本市场的“狂飙玩家”。靠着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王健林在三年内疯狂并购——60亿美元买下美国传奇影业,19亿美元拿下欧洲最大院线,甚至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砸下百亿造“摩天三塔”。那时他豪言:“每个万达广场都是城市心脏。” 年均新增50座广场,在200多个城市竖起“万达图腾”,俨然一副要做全球商业帝国教父的姿态。
但金融去杠杆的铁拳,给了这艘巨轮致命一击。2017年银保监会的监管风暴下,银行催收电话瞬间攻陷万达总部。一夜之间,王健林从“首富”变为“首负”——账面上光鲜的资产,背后全是待偿还的负债。
“摔杯谈判”的637亿甩卖,只是噩梦的开端。 昆明呈贡广场、杭州拱墅广场……2023年开始,万达开启了地毯式甩卖模式,仅2024年就抛售26座广场。截至2025年,累计套现1500亿,但相对于6000亿的整体债务,这不过是杯水车薪。
二、债务黑洞吞噬一切:“轻资产”战略变“轻信用”困局
表面看,万达的困境是资金链断裂,本质却是战略误判的必然结果。
“轻资产”模式曾被视为救生圈。 万达商管提出以管理输出代替自建物业,计划通过上市将估值推高至4000亿。但2023年对赌协议失败后,估值直接蒸发千亿元,股转债的压力如大山压顶。更糟的是,文化板块80亿股权被冻结、电影板块遭减持,昔日的多元化布局尽数崩塌。
而核心矛盾在于,万达的资产早已成为“烫手山芋”。债权人队伍里,永辉追讨36亿、苏宁催要50亿、融创施压95亿……债主们虎视眈眈,企业现金流早已枯竭。账上仅剩的116亿现金,根本不够覆盖1316亿有息负债。
讽刺的是,曾经被视为“心脏”的万达广场,如今正在被当作废铁贱卖。 2023年至今已卖掉10座广场,甚至拱手让出管理权。这种自断臂膀的求生方式,恰如饮鸩止渴——卖掉核心资产后,未来的营收来源还能在哪里?
三、政策与资本双面夹击:万达自救为何举步维艰?
比起财务危机,更致命的是市场信任崩塌。
“政府伸手”的幻想彻底破灭。 在房地产暴雷潮中,国家明确强调“企业自主化解风险”,万达难以指望国家队入场兜底。而资本市场方面,投资者早已失去耐心——2023年对赌失败后,万达商管上市计划无限期延后,4亿美元债券被迫延期一年,股价连续暴跌。
连王思聪的“回归救场”也沦为笑话。 今年初王思聪签约泰安项目时,外界曾短暂燃起希望。但内行人一看便知:这类小规模合作不过是转移舆论焦点,根本无法缓解企业流动性危机。
四、解困之道:拆弹还是爆破?
方案一:变卖余下68座广场。 按目前市价计算,即便按七折抛售,成交额也只能凑到约1000亿,距离6000亿债务仍有巨大缺口。更不必说,低价抛售后,万达的品牌溢价将彻底消失。
方案二:资产重组与债务重组。 现实阻力极大——银行等债权人不会接受“打骨折”的偿付方案。而引入战略投资者谈何容易?谁敢接盘这个负债累累的“庞氏骗局”?
方案三:押宝新赛道? 文旅、影视、院线等曾被看好的业务,如今或被冻结股权,或亏损离场。唯一能押注的或许是商业地产REITs(不动产信托基金),但这条路需要漫长审批,且存量资产能否估值合理还是未知数。
五、从万达之困看地产寒冬:没有明天的扩张终将坍塌
万达的故事,恰是过去十年中国地产狂奔的缩影。疯狂借贷、激进扩张、虚假繁荣,最终在去杠杆浪潮中集体裸泳。
那些喊着“活下去”的房企,本质上都在玩一场“击鼓传花”游戏——用新债还旧债,用高价地撑估值,直到鼓声停歇。 如今万达的困境证明,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资本游戏注定崩塌。
未来三年,房地产行业或将迎来残酷洗牌。对王健林而言,或许唯一的希望是:当行业出清后,幸存者反而能获得喘息空间。 但他必须直面一个现实——曾经让他登顶首富的“胆子大”,正在亲手埋葬他的商业帝国。
---
后记:
西装空荡荡挂在身上的王健林,在深夜的办公室里翻看着资产清单。他或许想起2016年在牛津大学演讲时的意气风发:“万达国际化就是要买买买!”如今,这句话早被时代笑忘。
地产暴雷潮中,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 王健林能带着万达残局挺过寒冬吗?答案不在报表里,而在每个债主、每个买家,乃至每个普通购房者的选择中。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