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瑞士日内瓦,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WHA)现场,美国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言辞激烈,他通过视频参会并称世卫组织(WHO)“垂死”“官僚臃肿”,并呼吁各国效仿美国退出。然而,这番充满火药味的发言并未激起波澜——台下各国代表或低头翻阅文件,或面无表情凝视屏幕,会场陷入长达半分钟的沉默。
这一场景,与美国2020年、2021年两度“退群”又“返群”的风波形成鲜明对比。彼时,特朗普政府以“世卫偏袒中国”为由退出,拜登政府上台后迅速撤回决定,试图重塑影响力。而如今,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再次上演“退群”戏码,但国际社会的反应已从错愕转为淡漠。美国的“退群”意图始终围绕两个核心:一是将国内抗疫失败归咎于世卫组织,二是将矛头直指中国。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美国卫生部长阿扎尔便在世卫大会上指责“某成员国隐瞒疫情”,暗指中国。这一论调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被推向高潮。
2025年1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退出世卫,并拖欠2.45亿美元会费,试图以“断供”施压世卫配合其针对中国的病毒溯源调查。美方甚至提出“重新入群”条件:世卫必须解决“美国缴费比中国多”的“不公”,且需由美国人担任总干事。然而,事实与美方指控大相径庭。世卫会费规则基于经济实力与人口比例,美国人均GDP远超中国,分摊更多会费实属合理。中国不仅足额缴纳会费,还在疫情期间向非洲、拉美等地区提供大量疫苗,践行全球卫生治理责任。美方将科学问题政治化,本质是转移国内矛盾、维护霸权地位的策略。
面对美国的“退群”呼吁,会场沉默背后是无声的抵制。就在小罗伯特·肯尼迪发言次日,世卫大会以124票赞成、1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大流行协定》。这份耗时三年谈判的协议,旨在纠正新冠疫情期间疫苗分配不公等问题,被总干事谭德塞称为“多边主义的胜利”。讽刺的是,美国因“退群”程序尚未完成,仍被要求缴纳2025年会费,却已失去协议谈判话语权。
美国的孤立更体现在盟友态度上。2021年拜登政府“返群”时,曾高调宣称“美国归来”,但如今欧洲多国选择支持《大流行协定》,日本、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友也未响应“退群”号召。世卫组织更以裁员20%、提高会员国会费应对美国断供冲击,展现出“去美国化”韧性。美国的“退群”闹剧,暴露出单边主义与多边秩序的结构性冲突。
从特朗普到拜登再回特朗普,美国对世卫的态度反复,本质是将国际组织视为政治工具:需要时借其平台施压对手,不满时则以“退群”勒索改革。然而,这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逻辑,在新冠疫情、气候危机等全球挑战面前愈发显得苍白。反观中国,通过参与世卫改革、推动《大流行协定》、援助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逐步从“规则接受者”转向“规则塑造者”。这一角色转变,恰与美国的“退群”形成镜像——后者试图以破坏规则维系霸权,前者则以建设性合作赢得话语权。
当美国仍在高喊“退群”时,124国的赞成票已为多边主义写下新注脚。全球公共卫生的舞台上,没有国家能永远扮演“独角戏”的主角,唯有合作方能应对危机。而美国的“退群”呼吁,终将成为历史回音壁上的一声叹息。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