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老师,您稍等片刻,咱们有话慢慢说。”
2013年,尽管一群工作人员试图阻拦赵本山,但他们完全无法平息他内心的怒火。
“未来的央视春晚,要么她在我不在,要么我在她不在。”
赵本山怒气冲冲地把手中的剧本重重摔在地上,愤然撂下了这句话。
原以为这只是一场小小的争执,谁也未曾料到,那年的春晚竟然真的没有赵本山的身影,甚至此后彻底告别了央视春晚。
有知情人士透露,赵本山所提到的“她”正是当年春晚的导演哈文。
赵本山与哈文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赵本山愤然离场,甚至从此告别了春晚的舞台?
本山愤怒离场,坚决不走“回头路”
2012年的冬天,赵本山拎着剧本走进春晚导演组的大门,此时的本山大叔早已是春晚的“灵魂人物”,从1990年到2011年,连续22年的作品从未让观众失望。
从《卖拐》到《不差钱》,观众的笑声就是对赵本山最大的认可。
可就在同一年,哈文接过郎昆的棒子,担任春晚的总导演。她是一位自信满满的女性,背景雄厚,才华出众。在新时代的女性看来,春晚可不仅是个搞笑娱乐的节目,更得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弘扬咱们的中国文化。
她想给春晚添几道“有营养”的新菜,寻思着小品不能光逗乐子,得有点嚼头,看完能让人琢磨点啥,最好还能带点教育人的意思。这跟过去那种纯粹追求“笑果”的路子,可就不太一样了。
这下可好,赵本山那套“让大伙儿痛快笑”的逻辑,跟哈文追求的“深刻立意”,算是正面撞上了。赵本山团队递上去的本子,过去一准儿能把人逗得前仰后合,可到了哈文这儿,总觉得“差点意思”,不够“深刻”,少了点“教育意义”。
哈导大笔一挥,要求改,核心就是往里头加料,加那些能提升“格调”的东西。这对把“逗乐观众”当成命根子的赵本山来说,不亚于让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他不止一次说过,作品要是让你看着别扭,老觉得在教育你,那才叫一个累。
老百姓忙了一年,耳朵里听的道理还少吗?大年三十晚上看个小品,图的不就是个放松?结果倒好,还得板着脸听人“上课”?这坎儿,赵本山过不去。
更让赵本山无法忍受的是,哈文对春晚的审核严格得让人咋舌,他精心雕琢的三个剧本全被哈文否了。
哈文的理由十分简单:这个节目太过充满趣味性,却缺乏现实意义。
这下赵本山是真的受不了,哈文居然给他的作品贴“低俗”标签,这根本不符合他的创作思路。
于是两人之间的冲突开始升级。
“若你的作品无法传递教育意义,那么春晚舞台或许并非你的最佳选择。”
赵本山心中本已有一团火压抑着,此刻更是怒火中烧,难以抑制,他愤怒地将本子重重摔在地上,怒吼道:“以后的央视春晚,有她就没有我,有我就没有她。”
随后,赵本山怒气难平,无视工作人员的劝阻,摔门离去。
流量明星凑热闹,年味越来越淡
那年赵本山缺席央视春晚是,哈文还不甚在意,仍然觉得自己是对的,对外的说法,赵本山因为身体情况不太好,因此缺席了春晚。
然而打脸的是,当年赵本山将他的作品搬上了辽宁卫视春晚的舞台,精神十足地演出了自己的作品,而且就因为赵本山,直接创造了当年央视春晚收视率低于地方春晚的“奇景”。
赵本山的退出,代表春晚少了一个关键的灵魂人物,就算哈文再努力去改革,春晚的氛围还是越来越显得冷淡、无趣,少了赵本山的小品,春晚的“年味”注定越来越稀薄。
而为了拉拢年轻观众,近些年春晚的改革可谓是频繁,节目形式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收视率却一跌再跌,说到底,还是本山大叔说的那句话,春晚最大的主题就是快乐,折腾来折腾去,把最重要的因素搞没了,本末倒置,谁还看?
语言节目作为春晚的压轴王牌,自从赵本山离开央视后,也就沈腾、马丽的《扶不扶》那几个作品,还能让人眼前一亮,找回点当年看春晚小品的感觉。
有意思的是,据说《扶不扶》在鼓弄本子的时候,还特地找赵本山请教过,老赵也确实给支了不少招,让里头的包袱更响、更脆。这也从侧面说明,赵本山在小品这行当里的功力,确实是顶尖的。
两个人的“结局”完全不同。
如今的赵本山,早就不单是个小品演员了,他的本山传媒在东北,乃至全国,都是块响当当的牌子。他带出的小沈阳这些徒弟,也是他喜剧香火的延续。
“过了山海关,有事找本山”,这话虽带点江湖气,但也透着他在那片地界儿的能量。
反观哈文,她“自以为是”的改革并没给她带来想要的成功,春晚的收视率每年都在掉,最后她也没能继续掌舵春晚。尽管她试着加入了一些新玩法,比如引入微信互动和春晚吉祥物等,但这些看似新颖的举措没能扭转春晚的低迷局面。
2015年,哈文最终被央视放弃,不再负责春晚的总导演职务。更让人惊讶的是,哈文后来被透露因为丈夫李咏生病而决定移民美国,这个消息让外界对她的看法更加负面。
结语
赵本山的春晚时代,或许真就那么翻篇了。
可他留下的《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那些让人笑出眼泪的段子,至今还在人们嘴边传着。
春晚小品到底该是纯粹的开心果,还是得背上点“教化”的担子?这笔账,怕是还没算清楚。
是傻乐呵更能暖人心,还是有“意义”才算好活儿?当那些让人捧腹的经典渐渐成了回忆,台上越来越多的是想讲道理却未必有趣的节目时,观众手里的遥控器和心里的那杆秤,恐怕会给出最实在的答案。
未来的春晚小品,会往哪儿走?这笑声的分量,又该由谁来掂量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