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首都基辅在5月18日凌晨遭到新一轮大规模袭击,273架无人机突然掠过城市上空。根据乌克兰空军的通报,这场袭击覆盖了基辅、东部第聂伯罗夫斯克和顿涅茨克等地,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无人机进攻。
数据显示,乌军方面虽然声称击落了88架来袭无人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目标突破防线。另有128个无人机模拟目标在撞击过程中失效,这场高强度夜间攻势在乌克兰社交媒体引发持续震动。
这一天原本属于和平努力的新开端。此前一周,俄乌双方经过多轮幕后斡旋,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分别派出代表进行磋商。这是战事白热化以来的首次面对面接触,令人关注的是,会谈最后未能就任何核心问题达成一致。
谈判之后,双方依旧各执立场,没有实质妥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时任总统宣布将在5月19日与俄罗斯总统举行电话会晤,力求推动停火进程外界因此出现短暂乐观气氛,但前线局势瞬息而变。
俄军此次无人机行动无疑选择在这个微妙时点,对乌克兰施加更直接压力。此前的“无人机潮”最高纪录为2024年二月的267架,本次则被再度刷新。
一些专家分析,俄方此举既是军事打击,也是带有明显政治信号,希望借助极限作战展示力量,削弱基辅当局的信心——乌克兰即便获得部分西方援助,对抗能力受限,首都甚至交通枢纽难以完全抵御,同时在战领谈判桌上的立足点被进一步削弱。
另一方面,俄罗斯官方当天同时对下一步的停战条件给出最新说法。俄总统公开表示,目前俄方具备足够资源和手段推进所谓“特别军事行动”。对于可能的和谈,俄方提出四项不可或缺的诉求。首先是解决危机根源,这一表述指向北约自2004年以来在东欧多次扩展所引发的安全焦虑;其次要求创造持久稳态和平,其内涵包括乌克兰自律不过问、拒绝任何西方军事组织、绝不试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三,则关乎俄罗斯国界及现有国家安全结构的保障。
最后,要求切实尊重乌克兰境内俄罗斯民族及讲俄语群体的权益,这一条件实际聚焦于自2022年公投之后被俄方控制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等东部四州以及克里米亚地区。
尽管如此,目前俄军在上述四州范围尚未实现全面实际占控。乌克兰政府由泽连斯基领导,坚持国土完整与领土主权。因此无论从前线实际还是政治考量,短期内任何关于让渡主权的条件似乎都难以谈拢,谈判僵局随时可能因前线大规模交战而再度恶化。
综合多方报道和数据观察,俄乌冲突无论在军事技术、信息攻防还是外部协调方面都已进入极限博弈阶段。无人机和现代电子战手段成为现实战场核心变量,战争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只是传统兵员消耗,背后映射的是信息、科技和外交话语权的较量。
近期,国际关注焦点不断回归于实际和平机制的可能性,不过从各方表态来看,分歧并没有因一次两次的接触轻易缩小,尤其在几乎所有关键议题上都难见双方妥协。
目前局势紧绷,常态化高烈度冲突正在推进区域安全格局的调整。只要任何一方不能有效掌控实际领土并获得国际认可,俄乌战争的终局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稳定、和平的呼声反复升温,但前线一旦风云再起,就会带来巨大的现实冲击。很多人期待大国角力中能够崛起新的缓和契机,但眼下看来,希望还需耐心等待更多实质动作。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