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黄磊重男轻女?女儿讨人嫌,才发现何炅对黄磊的“捧杀”真高级

娱乐圈扒姐 · 昨天 14:42
文丨雨晴
前言

19岁的黄多多,在父亲的帮助下,终究还是选择了进入娱乐圈,
这就让很多网友感到不解,黄磊苦心塑造的才女人设,真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演欲吗?
还是只是为了造自己好爸爸的人设,
1.jpeg
要知道,小时候的黄多多靠着《爸爸去哪》出名,
小小的她说话都是奶声奶气的,但对比同龄的孩子,有着姐姐的担当,
平时业余时间除了拍话剧、配音之外,黄多多从小就被培养了许多兴趣爱好,
包括但不限于烹饪、弹钢琴、模特、时尚设计,同时,文化课也没落下。
2.jpeg
7 岁翻译英文小说、12 岁登上北京人艺舞台、17 岁执导乌镇戏剧节最年轻导演纪录。
这些闪耀的标签背后,是父母 3000 万的教育投入。
曾经也有段视频,网友发现,黄多多连拼音都读不对,
很多错别字,这不就是在误导别人家的孩子吗?
3.jpeg
黄磊不是一直想要把女儿培养成全才吗,怎么连最基础的都不会啊,一度上了热搜。
中学时期的黄多多,不止学习方面被指责造假人设,穿着打扮,
言谈举止间都透露了一股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成熟,
露肩装,姿态妩媚,诚然黄磊他只是有着中式家长普遍的教育问题,
4.jpeg
渴望孩子得到大众认可,急于将她推向荧幕。
当黄多多官宣出演陈可辛新片《人鱼》的消息传出,
网友发现她的资源网络早已织就:父亲黄磊与导演是北电师兄弟,
5.jpeg
母亲孙莉与赖声川剧场深度绑定,连试镜片段都是全英文独白。
这种资源传承让普通人望尘莫及,却也将黄多多推向舆论漩涡。
黄多多犹如生活在楚门的世界

8 岁参加《爸爸去哪儿》时,别的孩子在玩泥巴,
她却要照顾弟弟妹妹,被迫扮演小大人。
此后更是一路被推着向前:7 岁扎耳洞、10 岁化妆、13 岁染发,
6.jpeg
16 岁穿吊带做甜品视频引发争议。
这些本应属于成年人的自由,过早地落在了一个孩子身上。
说起黄磊育儿的方法,也算可圈可点,被全网赞誉,引得众多家长纷纷效仿,
黄磊说:“我从未把她当做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7.jpeg
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
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但实际上,对女儿的控制已经深入骨髓,
8.jpeg
二女儿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黄多多做饭视频也火遍了全网,
网友都觉得,这是在给婆家培养媳妇吧,让孩子学做饭是好的,
但是黄磊夫妻培养女儿的方向,是不是偏了呢?
9.jpeg
他们允许黄多多早恋、染发,每一步都由黄磊组建的智囊团精心策划。
这种矛盾的教育方式,让黄多多既承受着完美女儿的压力,又缺乏真正的自主权。
教育女儿:谈恋爱耽误学习也没关系

黄磊的教育理念在尊重个性与传统规训之间反复摇摆。
他曾经对女儿说:爱情比前途更重要,鼓励女儿勇敢追求情感体验。
但在实际行动中,他却要求黄多多承担照顾弟弟的责任,
10.jpeg
频繁强调作为女孩要淑女,将贤妻良母模板强加于她。
这种言行不一,让他的开明老父亲的人设逐渐崩塌。
2025 年曝光的一段视频将争议推向高潮,黄多多在课堂上对老师说,
我爸爸是名人,你不配教导我,其弟黄小小在校园内则被曝有暴力倾向。
11.jpeg
更令人失望的是,黄磊夫妇对女儿的精英教育暴露出严重的文化断层。
黄多多能流利翻译英文诗歌,却连常用汉字都能读错,
这种培养方式,被网友嘲讽为,一年 30 万学费只教会了走秀和化妆。
重男轻女惹争议,何炅对他的捧杀是真的高级

在黄磊人设彻底崩掉的时候,网友发现,何炅老师化身邪恶栀子花,
对黄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捧杀,也正是这种无底线的吹捧,
逐渐让黄磊沉迷自己苦心经营的虚假人设中,自己深陷重男轻女言论,
12.jpeg
两人看似亲密,实则何老师需要黄磊的人设保持节目热度,
而黄磊也需要何老师的高情商遮掩短板,娱乐圈的兄弟情真真假假,又有谁能说的清呢?
黄多多的成长困境,撕开娱乐圈亲子教育的遮羞布。
13.jpeg
当父母忙着经营人设时,孩子却成了牺牲品。
黄磊夫妇的教育模式,本质是将女儿作为人设延伸,这种畸形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过早暴露在审美凝视和舆论压力下,却缺乏应对能力。
14.jpeg
让女儿小小年纪承担了不该有的压力,黄磊的爹式教育也很让人不舒服,
或许她们的教育方式该改一改,多听听女儿的声音,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黄磊夫妇用 3000 万打造的才女人设,本质上是一笔投资,
但他们忘了,女儿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会犯错、会迷茫、会痛苦的人。
15.jpeg
站在 19 岁的节点回望,黄多多的人生就像一场盛大的真人秀,
每一个镜头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句台词都有脚本可循,
却唯独缺少了青春该有的笨拙与真实。
16.jpeg
当她在《人鱼》的片场戴着鱼尾假发,在水下做出标准的微笑表情时,
不知道会不会想起 8 岁那年,在《爸爸去哪儿》的稻田里,
那个没有妆发、没有剧本,单纯笑着追蝴蝶的自己。
结语

或许娱乐圈该停下制造完美星二代的流水线了。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当作人来爱,而不是被当作商品来打造。
17.jpeg
毕竟,在聚光灯熄灭之后,留在舞台上的,
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灵魂,而不是一个精致的提线木偶。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