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经的首富王健林新增1条股权冻结信息,股权所在企业为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冻结股权数额超3亿元,冻结期限自2025年5月8日至2027年5月7日,执行法院为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法院。
截至目前,王健林共有5条股权冻结信息,累计数额超4.4亿元。
除了上面新增的,今年1月,其持有的万达体育有限公司5000万元股权被冻结,2月11日,其持有的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7702.8万元股权被冻结,2月13日,其持有的万达商管集团960万元股权,以及大连万达集团240万元股权均被冻结。
而万达集团被执行总金额已经超过75亿,累计被冻结股权数额则超160亿元。
钱到底是谁的?
2017年,济南万达文旅城奠基仪式上,王健林指着规划图宣告:“每个万达广场都是城市的心脏。”
当时的王健林意气风发,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指导年轻人野心不要太大,“定个小目标,先赚上1个亿””。
王健林确实有资格这样说,因为他当时毕竟是首富。
万达集团,以年均新增50座广场的扩张速度,在全国200余座城市植入商业图腾。这些造价数十亿的地标建筑,成了中国商业地产最辉煌的黄金时代的标志。
那时的万达不仅在国内狂飙突进,还是中国最激进的海外买家,2016年王健林在牛津大学演讲时豪言:"万达的国际化战略就是要买买买!"
王健林曾经认为,钱是自己辛苦挣来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那一年,万达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欧洲最大院线Odeon & UCI、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珠宝三塔项目……
王健林的野心是打造一个横跨地产、文化、金融的全球商业帝国。
2017年,国家开始对金融去杠杆化,世界似乎一夜之间就变了。
银行踏破了王健林家的门槛,这次不是来送钱的,而是来催债的。
一时间,王健林腹背受敌。
说白了,王健林说自己努力挣来的钱,其实是银行贷款,是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
说白了,钱是银行的。
银行又是谁的呢?
从"买买买"到"卖卖卖"
2017年,万达遭遇"股债双杀",银行断贷、债券暴跌,王健林一夜之间从"首富"变成了"首负"。
也就是从那时起,万达的商业模式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扩张转向收缩,从"买买买"变成"卖卖卖"。
2017年7月,将77家酒店+13个文旅项目以637.5亿元卖给了富力和融创。其中融创438.44亿接手13个文化旅游项目公司的91%权益,富力地产以199.06亿元接手77家酒店。
2021年又以10.8亿元价格把7家酒店卖给富力地产。
2023年开始,万达广场也被王健林摆上了拍卖台,最早的是云南昆明呈贡万达广场,2024年更是一口气卖了26座万达广场。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夜间从天上人间进入寒冬,王健林也被一些人吹捧为“高瞻远瞩”,有着前瞻性眼光。通过抛售手上的重资产,使得万达前行的步伐更加轻盈了。
只不过,王健林转型的步伐或许还是慢了,也或许是万达的“包袱”实在太大了。
2025年,王健林继续抛售手上的资产。
3月,杭州拱墅万达广场挂牌出售,价格14.8亿。
4月,万达酒店公告称,拟以24.97亿元的价格向同程旅行出售万达酒管100%股权。
粗略计算,过去8年,万达通过出售资产回笼资金超过1500亿元!
但是,悬在王健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还是落下了。
债务压顶
卖资产,已经成了王健林最直接的变现手段。
在万达总部,员工们常能看到这位已经71岁的掌舵者深夜伏案,面前摊开的永远是各地广场的资产清单。
但获得的回笼资金仍难以填补债务窟窿。
万达集团目前背负的公开债务规模仍然高达6000亿元,其中有息负债1316亿,而账上的现金只有116亿。
有知情人士透露,买家砍价时甚至能拿到7折优惠,王健林只能咬牙成交。
毕竟,债主们正在接踵而至。
永辉超市则因万达担保的36亿元欠款久拖不决而焦虑不已;苏宁同样在催讨50亿元的款项;融创持续施压,要求其偿还95亿元的回购款。
卖到现在,万达的核心资产已经所剩无几。
万达商管、万达电影和万达酒店的控股权已经失去,万达广场多数已出售。
某投行分析师直言:“就算把剩余的68座万达广场全部按七折出售,资金缺口依然超过千亿。”
2025年的王健林,已经71岁。
几次公开露面,王健林明显瘦了,西装都显得空荡荡的。
没有人知道万达未来会怎样,从"首富"到"卖卖卖",从"买遍全球"到"断臂求生"。万达的兴衰见证了无数个商业群体正在经历的事实:
靠债务驱动迅速扩张,但债务最终成了它的枷锁。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