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琴
在山东省安丘市辉渠镇,有个称为“峰山李氏”的家族,自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光绪末年科举制度废除止,不到340年时间,该家族考取了14位进士,其中仅夏坡村大门一支,就出了10位进士,可谓簪缨世家、名门望族。
而在这14位进士中,官阶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数做到漕运总督,兼任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清朝从一品大员、峰山李氏十六世祖李湘棻。
当地百姓对李湘棻有“九省军略,九州总管,代管山东,斜插江南”的描述,反映了当时民间对漕运总督权力范围的认知。
文武兼修入科举
李湘棻,字莲初,号云舫,又号鹿樵,也自称“渠河居士”,出生于夏坡村,其先祖元末明初因避战乱由直隶枣强迁徙至安丘峰山隐居,称“峰山李氏”。“七世而上皆隐于农,至八世祖凤洲、凤冈公始以科第起家,自是以后书香不绝,科名纍若。”
李湘棻家学深厚、聪颖过人,五岁启蒙,小小年纪即显孝义与才情。
一日塾师以“爆竹”命题让学生们作五言四句诗,李湘棻脱口吟道:“卷卷几层纸,轻轻一捏灰。加上丙丁火,平地一声雷。”老师大赞,赏其大小两盘爆竹,李湘棻把大盘爆竹转卖换肉奉母,一时传为乡里佳话。
李湘棻14岁时父亲去世,虽少年失怙,但他承袭家学,依母训苦读(其母史氏出身山东高密望族,李湘棻擢升漕运总督后,诰封一品夫人),殚精经史,文章斐然。
初入科举参加院试考试,即受到山东学政王引之赏识,王引之阅其试卷后,将其评为拔置第一目(即案首)。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副榜,道光五年(1825)中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户部湖广司主事,升广东司员外郎,自此开启仕途之路。
李湘棻长于文墨,亦好韬略兵法,精研《六韬》《玉钤篇》等,独创双刃刀法,尤爱骏马宝刀,以“芟尽人间不平事”自励,堪称文武兼修之才。
保漕固国筑长城
1841年,英军进犯广州,李湘棻随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隆文南下御敌,任行营翼长,总理七省军务。其帷幄运筹,算无遗策(写有《评夷二十策》),被将军及参赞大臣倚重。
广州守城战中,他临危不惧,提刀督战五昼夜,炮弹掠身而不退,士卒为之振奋。
奕山惧战乞和,签订《广州和约》,李湘棻虽憾未竟全功,但仍因军功赏戴花翎,授勋阳府知府,后改授宁国府知府。
道光二十二年(1842)春,李湘棻返京入觐,深得道光帝赏识,一日七次召见。
时值英军北犯镇江、觊觎运河,危及京杭大运河命脉,李湘棻知府任未及上任,临危受命,被擢升为太常寺少卿、江北防堵大臣,署理漕运总督,破格连升三级。
南起余杭、北至涿郡,浩浩荡荡、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自开通之日起,就成为经济大命脉,孕育了沿河城市的繁华兴盛。作为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在明清两朝,漕运已发展为维系经济命脉的生命线。当时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7000万两白银,其中来自漕运的就达5000万两,占比七成。
如此重要的漕运,朝廷自然在权力设置上极尽重视。明清两朝,在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的淮安设立了总督漕运部院,作为漕运指挥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和税收中心。
漕运总督掌八省漕政、节万余漕船、统辖数十万漕军,不受当地巡抚、总督管辖,不受部院节制,同时还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四府和徐州、和州、滁州三州。而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管辖。
位于淮安市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
漕运如此重要,朝廷自然是委派肱股重臣掌管。李湘棻临危受命,朝廷命其统摄陕甘豫官兵,提调河漕两标及狼山、徐州等处军马。
到任之后,李湘棻操练军队,筹备战守事宜;整顿纲纪,文武官员违令者皆军法严惩;改革漕制,确保漕运畅通,筑就大江南北“长城”。
其任内,漕粮年运数百万石无延误,保障了京师命脉,道光二十三年(1843),实授其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海防军务、漕运总督。
乱世宦海屡临危
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李湘棻因母丧离职返乡丁忧。其间遭御史袁甲三弹劾,以“贻误国事”去职,首度宦海折戟。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北伐势如破竹,朝廷急需用人,熟谙军务的李湘棻被复起协防,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擢授二品,赏还漕运总督衔。然而宦海险恶,其屡被蜚语中伤,友人劝李湘棻具疏申明,但其不屑置辩。
四月,被咸丰以“防御不利”等为由,降为三品顶戴。接着又因“具折谢恩”被咸丰斥为“负气狂妄”,“再着革去顶戴”,发配边疆。后经僧格林沁力保,咸丰准其暂留行营效力,经营日照合山矿务,后调古北口。
虽仕途遭挫,李湘棻在赴古北口途中,以诗抒志,以“老骥窥边思骏足,饥鹰掠野试高骞”表达他壮志难酬的情怀。
咸丰八年(1858),李湘棻被调赴天津,受礼部尚书瑞麟调遣,增修炮台,加强海防,御英法侵略,再显才干。经瑞麟保奏,赏四品顶戴,后又赏还花翎。
归隐故里护桑梓
咸丰末年,李湘棻回归故里。他捐出俸禄,修祖祠、置义舍、编保甲、修谱牒,并设义塾、请良师,诲族中子弟。他在义塾内撰联“睦族敦宗咸归亲厚,读书明理莫不醇良”,被入塾子弟奉为格言。
为保乡民免受侵扰,李湘棻还出资办团练,在村西刘山(今留山)上叠石筑围,储粮练兵,“附近居民入堡者数十万人,悉赖以免祸”。
然李湘棻也因此积劳成疾,于同治元年八月初三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恩赏二品封典,诰授资政大夫。乡人感其恩德,在刘山秀云观为其立“铭德记功”碑。
提笔可安天下,上马能定乾坤。这是李湘棻年幼时就定下的人生目标。回顾其一生,以文韬入仕,以武略扬名,戎马倥偬,确实无负其少年之志。每慷慨论天下事,纵横捭阖,上下千古,隐然心中。其同榜好友、云贵总督李星沅每与之纵谈时务,常自愧不及。然其秉性刚直、宁折不弯,这也是导致其官场生涯三起三浮的原因之一。
李湘棻生前著有《说剑山房诗草初编》《皇华吟草》《南征星昭日记》等,多以亲身经历为蓝本,反映清末的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载录其文韬武略与家国情怀,笔触苍郁质朴、豪迈大气。另有《史太君行述》,讲述其母事迹和德行。
李湘棻同武英殿大学士潘世恩,著名女诗人、晚清文坛女性领袖沈善宝(其义妹)等文人也多有诗和文章往来,可惜除部分诗作外,其余皆流失散轶。
李湘棻一生“进则为国家作干城,退则为闾里捍患难”,其经历与精神,让人们看到了传统士大夫的风骨,值得后人铭记。
(本文作者为主任编辑,任职于安丘市融媒体中心)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