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言:
最近,陈羽凡带着17岁的儿子元宝看球的照片被网友偶遇,迅速登上热搜。照片里,元宝扎着小辫、身高超过1米8,个性十足;陈羽凡则一身潮装,状态松弛。
这一幕本是一次普通的亲子互动,却因为主角是"退圈艺人"而引发关注。
1. 公众人物的"退圈",真的能退得了吗?
2018年那场风波后,陈羽凡淡出娱乐圈,但公众对他的好奇从未停止。染发发福被讨论,恋爱动态被追踪,如今带儿子看球又成焦点。
这让人不禁想问:明星宣布"退圈"后,是否真的能回归普通人生活?
从王菲的"半隐退"到陈冠希的转型商人,公众对退圈明星总有一种"显微镜式"围观。
一方面,这是娱乐产业惯性——明星作为商品,其剩余价值仍被消费;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大众的窥私欲。就像小区门口下棋的大爷突然成了网红,围观者会说"我只是路过",但举起的手机镜头早已出卖了真实意图。
2. 星二代的光环与阴影
更值得关注的是元宝的处境。父母离异、父亲涉负面事件、母亲白百何也曾陷舆论漩涡,这个17岁少年从出生就活在聚光灯下。
扎小辫的个性打扮被夸赞,但换个角度想:普通青少年的发型会成新闻吗?
李嫣拍短视频被骂"早熟",黄多多染发遭质疑"叛逆",星二代们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活成大众期待的"模范孩子",要么被贴上"放飞自我"的标签。
元宝如今的身高、发型、长相都被逐帧解读,这种关注究竟是善意还是压力?
3. 娱乐新闻的边界在哪里?
陈羽凡事件后,业内曾讨论"劣迹艺人"的报道尺度。但现实是,平台流量逻辑下,哪怕当事人已退圈多年,其私生活仍具传播价值。
这次新闻下的高赞评论是:"儿子像妈,父子关系不错",看似温和,实则仍在消费其家庭关系。
对比日本娱乐圈对退圈艺人的保护,或欧美媒体对名人子女隐私的尊重(如阿汤哥女儿苏瑞消失公众视野多年),我们的娱乐报道是否该重新划定边界?当一则新闻只剩"谁像谁""穿什么"的浅层讨论时,与其说是资讯,不如说是当代版的"看客文化"。
结语:
陈羽凡的潮鞋、元宝的小辫、白百何的育儿方式……这些碎片拼凑出的,其实是公众对"跌落神坛"故事永不满足的猎奇。
但让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把退圈艺人当"景点"围观,或许才是娱乐生态真正的进步。
想问大家:当你刷到这类新闻时,是出于关心,还是习惯性吃瓜?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想法。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