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籍女演员李凯馨的 “辱华录音” 引发轩然大波
一、事件发酵:录音曝光引发全网热议
2025 年 5 月 9 日晚,一段疑似新加坡籍华裔女演员李凯馨的录音在社交媒体疯传。录音中,一名女性以轻蔑语气称 “来中国拍戏就是为了赚钱,中国人都是傻 X”,并夹杂 “红不红无所谓,有钱赚就行” 等言论。爆料者自称是李凯馨的前助理,还加码曝出她 “知三当三”“职场霸凌” 等黑料,并晒出 2017-2019 年聊天记录截图作为证据。
录音曝光后迅速引发全网震怒,相关话题阅读量破 10 亿,# 封杀李凯馨 #等话题登上热搜第一。网友痛斥其 “吃中国饭砸中国锅”,认为其言行与其长期塑造的 “热爱中国文化” 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更耐人寻味的是,《赴山海》剧组早于录音曝光前 24 小时,已删除其所有宣传物料,甚至将男主角成毅单人预告片中与其相关的镜头全部马赛克处理,这种 “未卜先知” 的操作让网友直呼 “资本早有预谋”。
二、舆论撕裂:公众态度两极分化
事件发酵后,舆论场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认为录音内容严重伤害民族尊严,要求彻底封杀李凯馨,并支持人民日报及剧组的切割行为。他们翻出李凯馨过往争议行为,如 2023 年春节使用 “Lunar New Year” 替代 “Chinese New Year”,被质疑模糊春节的中国属性;校友更爆料其学生时代涉嫌校园霸凌,职场中亦被指 “知三当三”、欺凌同事,进一步削弱了公众信任。
另一部分网友则呼吁等待司法调查结果,认为在真相未明之前应保持理性。他们指出,李凯馨团队已启动法律程序,并公布了声纹鉴定报告,称录音存在剪辑痕迹,关键语句由不同片段拼接而成。但质疑声仍未平息,有网友指出声明未加盖公章,且未对私生活指控作出解释,被批 “避重就轻”。
三、当事人回应:否认指控与情感牌博弈
面对舆论风暴,李凯馨及其工作室于 5 月 10 日紧急回应。工作室发布严正声明,称网传录音 “纯属造假”,已涉嫌侵犯艺人合法权益,并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李凯馨本人转发声明并道歉,称 “听到相关录音时非常震惊,这绝不是我说的话”,强调自己 “出生在中国,16 岁后再次回到中国发展,至今近一半人生在中国度过”,对这片土地 “充满热爱与感激”,并承诺通过实际行动证明态度。
然而,这份回应未能平息公众质疑。网友指出,声明未提供录音造假的司法鉴定或声纹比对结果,仅以情感化表述为主,被批评为 “避重就轻”。更致命的是,其多年大粉脱粉回踩,直言 “录音里就是她的声音”,甚至曝光她私下用 “捞金” 贬低中国市场,彻底击碎信任。
四、事件影响:多领域连锁反应
(一)演艺事业重创
李凯馨参演的待播剧《赴山海》成为此次事件的直接受害者。该剧改编自温瑞安小说《神州奇侠》,总投资超 3 亿元,原计划于近期上线。然而,录音曝光后,剧组连夜删除李凯馨所有宣传物料,片花中她的镜头被大量删减,其角色戏份面临重拍或删减的困境。若彻底删除将导致剧情崩坏,而 AI 换脸或重拍成本高昂(预估超千万),播出前景堪忧。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媒也闪电删除《赴山海》的相关内容,释放出官方对失德艺人 “零容忍” 的明确信号。
(二)商业价值暴跌
品牌方对事件反应迅速,资生堂珊珂、克莱顿眼镜等合作品牌连夜下架宣传物料,终止合作,违约金或超 2000 万,其商业价值从巅峰期的 6500 万骤降至 “负资产”。李凯馨个人社交账号粉丝量跌破 100 万,部分核心粉丝脱粉回踩,曝光其私下更多不当言行。
(三)行业警示与反思
李凯馨事件暴露了娱乐圈 “重流量轻德行” 的弊端,选角时对艺人背景审查不严,导致项目因个别艺人失德陷入被动。业内人士呼吁建立艺人 “黑名单” 及道德承诺机制,强化艺人文化认同与道德品质的考核。此次风波也推动公众对娱乐圈价值观的讨论,倒逼行业重视艺人德行管理。#热点#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