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升级之际,美国加州公然“叫板”。
近日,“美加州称将继续对中国敞开贸易大门”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加州州长纽森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加州始终是中国稳定的贸易伙伴,不会因联邦政府的关税政策而改变合作立场。”
他还直言:“只有中国越成功,世界才会越成功。”
这番言论迅速引发热议,中国网友纷纷点赞:“全美最明智的一个州长”;“支持加州独立”……
就连美国国内也出现反对关税的声音,特朗普的“贸易大棒”,这次似乎先砸中了自己的脚。
作为农业强国,美国却因关税纷争陷入困局。各类农产品出口受阻,大量田间作物与仓库产品面临滞销,给其农业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
加州为何成为美国“反关税第一州”?
原因在于关税政策重创加州多个核心产业,直接威胁到加州的经济命脉。
被誉为“美国粮仓”的加州,供应着全美33%的蔬菜、75%的水果和坚果,年农业产值高达5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00亿元),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农业强州”同时称霸美国经济版图。
数据显示,2024年加州GDP达4.1万亿美元,位居全美第一,并超越日本4.02万亿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然而,这个坐拥强大资源与经济实力的美国大州,如今却被联邦政府的“非法关税”搅得摇摇欲坠。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在4月16日因关税问题起诉美国联邦政府,指责其滥施关税已扰乱供应链,给加州经济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这场贸易争端,正在席卷加州农产品的出口。以杏仁产业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杏仁产地(占全球总产量76%),该产业年产值超过90亿美元,如今却面临出口受阻、订单骤减的困境。
加拿大、欧盟等买家开始纷纷抵制美国产品,把杏仁列入被征收报复性关税的商品清单里。作为全球杏仁产量第二的澳大利亚,正准备伺机接手美国因关税失去的出口订单。
而我国针对美国“非法关税”的行为,采取了对等反制措施。中国政府于4月10日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加州农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大量优质农产品因滞销而积压,市场渠道严重萎缩。
然而,这并不是加州第一次遭受重创。
早在首轮中美贸易战中,加州坚果种植商的损失就达8.8亿美元,相关产业至今还未能恢复。
加州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卡特这样描述首轮贸易战的冲击:“杏仁种植面积陷入停滞,核桃园遭到大规模的铲除;大量农场挂牌出售,加工业者遭遇破产潮。”
如今这场贸易风暴比首轮还要严重,卡特预估年损失或达60亿美元,加州的农产品出口将萎缩四分之一。
如此严重的损失,将给加州经济带来结构性冲击,可能引发产业链的“崩盘”。
加州政府必须立即采取行动维护本州经济利益,被动观望只会重蹈首轮贸易战的覆辙。
因此,这次起诉事件引起全球人民的关注。尽管诉讼申明被联邦政府驳回,但也让其他国家看到加州的态度。
加州的困境并非个例,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危机已从加州蔓延至全美主要的农业产区。
曾几何时,美国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占据着中国进口市场的核心地位,可如今中国正在剥离对美国进口农产品的依赖。
据海关数据统计,美国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上的份额从40%骤减至21%,而巴西则以71%的占比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商。
大豆原本是美国价值最高的农产品出口,如今正面临出口量下滑、价格走低的双重打击,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美国艾奥瓦州大豆种植者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美国政府滥施关税对大豆产业构成严峻的挑战,失去中国市场,为大豆寻找新的买家是件极为困难的事。”
言外之意,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戶,美国的大豆产量将面临无处可卖的困境。
这一困境不仅限于大豆,美国玉米出口也同样深受其害。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的玉米种植面积比2024年实际种植面积9059.4万英亩增加了5.22%。
然而,在关税的阴霾下,超预期的玉米种植面积,反而因出口形势变得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本年度美国对中国玉米出口装船量仅为3.27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77万吨暴跌98.2%,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美国玉米种植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不少农户担心到了收获季节,数百万吨玉米爆仓却找不到销售市场。
此外,除了粮食作物受关税重创,猪下水也成为关税的牺牲品。
所谓猪下水,是指猪身体的“边角料”,如猪心、猪肝、猪肚、肚大肠等农副产品。
由于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多数美国人不食用猪内脏,使得中国成为美国猪下水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海关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进口美国猪肉中,猪副产品占比约70%,总量高达32万吨。
可以说,除了中国,美国找不到能吸纳这么多猪下水的海外客户。
这也意味着,失去中国市场,32万吨猪下水将烂在美国的仓库里,散发出阵阵令人作呕的气味。
曾经畅销中国的农产品,如今却面临着滞销、腐烂的命运,着实令人唏嘘。
美国政府以牺牲本国农产品为代价发起的贸易战,最终伤害的究竟是中国的发展,还是美国农民的生计?
面对美国的挑衅,我国早已有所准备。
早在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战时,中国就启动了农产品进口多渠道的战略。
经过多年布局,粮食、肉类、果蔬等农产品的进口渠道已从单一依赖美国,拓展至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构建起更加安全、稳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以对外依存度高的大豆为例,经历上一轮贸易摩擦,我国采取“内外并行”的应对策略:
一方面优化进口布局,将采购重心转向南美市场;另一方面在国内扩大种植规模,提升大豆的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大豆加工副产品的豆粕,因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关键地位,价格走势持续受到关税政策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已采取多项稳定的措施。
一位头部猪企高管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持续研发低豆粕饲料配方,减少饲料中豆粕的使用。目前畜禽饲料中豆粕平均用量,已经从2021年的17%降至2024年的12.8%,大大减少豆粕进口的成本。
同时,养殖企业也在研发可替代豆粕的原料,如花生粕、葵花籽粕、玉米蛋白粉等,未来有望实现“无豆粕”养猪。
多项措施并进,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度降低至20%左右。失去这一进口渠道,中国的大豆供给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除了调整贸易模式和研发模式,我国在农产品自主供给能力方面也取得显著的突破。
2024年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猪肉进口量107.31万吨,同比下降30.8%,进口依存度仅1.8%。其中自美进口7.3万吨,占总进口量的6.8%,占国内供应量的0.13%,对市场影响极小。
在种业领域同样成效显著。渤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向记者表示,中国对美国关税的措施进行抵制,不会威胁到中国种业的安全。
首先我国对主要农作物采取品种审定制,这种制度使得农作物种子的贸易规模很小;其次我国主要进口的是蔬菜种子,2023年进口额不到2.8亿美元,从美国进口不到3000万美元,数量规模影响不大。
整体来说,我国种业对美国的依赖有限,主要粮食作物不受影响,蔬菜作物种子可以寻找其他国家渠道替代。
尽管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带来经济阵痛,但中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应对体系,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目前,关税风暴已持续一个多月,不少美国民众已自主发起抗议,抵制政府滥施关税。
若美方不及时调整关税政策,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恐将引发更深层次的经济危机。
当生存权利被践踏,民众的反抗,也许是对美国政府最有力的回击。
-END-
<hr>参考资料:
1.新京报:《替代方案充足,国内养殖业可沉着应对美国农产品关税浮动》
2.京报网:《加州为何成为美国“反对等关税第一州”》
3.21时机经济报道:《反制美国“对等关税”,中国农业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4.南方周末:《关税战中的大豆》
5.观察者网:《加布里埃尔·坎农|“美国粮仓”:关税造成的损失已超过最严重的干旱》
作者:卓卓
编辑: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