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艺谋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执导的8分钟表演,成了中国观众心中难以抹去的“尴尬记忆”。
包臀短裙
包臀短裙、二胡演奏、京剧太极、唱《茉莉花》的小女孩——这些看似“中国风”的元素被强行塞进短短8分钟,结果却显得不伦不类,甚至被批为“文化大杂烩”。回国后,张艺谋遭到铺天盖地的批评,有人嘲讽他“江郎才尽”,更有人直言:“选他做导演,简直是北京奥运会的最大败笔!”
然而,张艺谋真的该为这场“失败”负全责吗?事实上,这场表演的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表演时间有限,张艺谋不得不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示中国文化,结果却因元素堆砌过多而显得杂乱无章。尽管如此,这场“失败”也为张艺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他后来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铺垫。
2005年 北京奥运全球招募会
2005年,北京奥运会面向全球招募总导演。此时的张艺谋,早已是国际知名导演,随便拍一部电影就能赚取数亿票房。面对这份“烫手山芋”,他起初并无兴趣。毕竟,奥运导演不仅压力巨大,还可能吃力不讨好。然而,随着竞选的推进,张艺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张艺谋
当时,参与竞选的导演团队包括陈凯歌、李安、姜文等大咖。陈凯歌的呼声最高,他出身导演世家,资历深厚,就连张艺谋也曾是自己手下扛摄影机的小弟。
张艺谋与陈凯歌
而李安和姜文等后辈,陈凯歌似乎并未放在眼里。然而,竞标当天,陈凯歌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当其他团队带着厚厚的方案上台时,陈凯歌却两手空空,自信满满地朗诵了一首诗。结果,评委毫不留情地将他淘汰。李安则因方案过于理想化,也被拒之门外。
李安
相比之下,张艺谋的准备堪称“教科书级别”。他不仅准备了中英双语方案,还详细列出了22个环节的应急预案。这种严谨的态度打动了评委,最终让他成功当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导演。然而,这一结果却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张艺谋的“雅典失败”已经证明他不适合执导奥运;也有人质疑,他的成功是否只是“运气好”?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四年后,张艺谋用一场惊艳全球的开幕式,彻底扭转了舆论风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仅让全国人民为之自豪,更成为奥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然而,这场成功的背后,依然隐藏着争议:张艺谋的成功,究竟是实力使然,还是时代造就?他的“雅典失败”,是否真的只是一次“试错”?
时至今日,张艺谋的奥运导演之路依然充满话题性。有人将他奉为“国师”,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时代的幸运儿”。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深深烙印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那么,张艺谋究竟是“天才”还是“争议之王”?这个问题,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