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冯超:想以越南为支点?美国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观察者网 · 4 小时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冯超】
今年4月30日是“越南南方解放、国家统一”50周年纪念日,越南政府不仅向昔日“战友”中国、老挝和柬埔寨发出阅兵邀请,还邀请包括“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国等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和平运动和反战运动人士参加。
然而,特朗普政府却以“避免纪念活动干扰执政百日焦点”为由,禁止驻越大使等外交官参与相关活动。这一荒唐决定不仅撕开了美越历史伤疤,更折射出美国以越南为支点推进印太战略的深层困境:军事拉拢虚张声势,经济捆绑漏洞百出,文化渗透水土不服,最终沦为一场“竹篮打水”的闹剧。
自2017年11月5日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战略”构想以来,美国试图通过军事、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手段重塑亚太秩序,并将越南视为关键支点之一。然而,历经近十年的博弈,美国以越南为抓手推进战略的尝试屡屡受挫。从高关税的贸易战到军事合作的虚张声势,从经济捆绑的失败到文化渗透的无力,美国的霸权逻辑在越南的“竹式外交”面前暴露出结构性缺陷。
本文从关税政策、军事合作、经济合作与文化渗透四方面,剖析美国印太战略在越南的溃败根源,揭示其霸权逻辑与区域现实的根本冲突。
1.jpeg 4月27日,越南胡志明市举行阅兵总彩排。图中为越南国徽模型车。 图自越南新闻网
胁迫式关税政策不过是经济施压的“回旋镖”
2025年4月,美国以“平衡贸易逆差”为由,对越南商品加征最高46%的惩罚性关税,涉及鞋类、家具等核心出口产业,直接冲击越南对美约35%的鞋类出口和22%的家具出口。这一政策表面上是经济手段,实则是美国重构全球供应链、削弱中国产业转移红利的战略举措。
然而,越南并未如美国预期般陷入被动,反而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和外交斡旋化解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主动示弱,采取灵活应对的谈判策略。越南政府第一时间要求美国暂停征税,并承诺扩大对美农产品和科技产品的进口,以“战术性让步”换取缓冲空间。
二是加强地区供应链韧性凸显。越南依托与中国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如纺织业原材料80%依赖中国),迅速调整出口结构,2025年一季度越南对华贸易额同比暴涨17.46%,东盟对华贸易逆势增长7.1%。
因此,高关税虽然造成短期冲击,但也面临着长期反噬,而且美国的“关税武器”也在逐渐走向自我瓦解。
特朗普政府提出“分级关税”方案,对部分国家(如越南、墨西哥)实施较低税率(如10%)或豁免,而对华加征高额关税(最高达145%),试图通过经济杠杆分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特朗普用关税豁免利诱全球围攻中方计划暴露其战略短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产业链转移悖论。苹果、三星等跨国企业虽因成本压力评估向印度、墨西哥转移产能,但越南作为“中国+1”战略的核心节点,其电子制造基地仍依赖中国技术配套,短期迁移成本高昂。
二是造成“盟友”离心、伙伴“失信”趋势在全球范围反弹。美国3521%的关税大棒遭70多国反制,东盟国家加速靠拢中国,越南总理范明政更明确表态“不能损害其他市场利益”,凸显美国经济霸权的孤立。美国试图以关税重塑供应链,却因越南的灵活应对与区域合作深化而适得其反,反将自身推向“经济铁幕”的囚徒困境。
特朗普对越关税政策以“逆差对等”为核心,短期重创越南出口导向型经济,长期则倒逼其调整贸易结构与产业政策。尽管越南通过外交斡旋和局部让步试图缓解压力,但关税博弈的实质是美国重塑全球供应链和贸易规则的战略行动。未来双方能否在APEC等平台达成妥协,将决定越南经济的韧性及区域贸易格局的演变,越南必不可等闲视之。
2.jpeg 纳瓦罗7日接受采访,对越南的示好不屑一顾。 视频截图
军事合作战略捆绑聊胜于无
为了强化越南的“印太支点”角色,美国频繁开展军事互动。美国通过航母外交(如2018年“卡尔·文森”号、2023年“里根”号访问越南)、军售(如交付越南海警部队“汉密尔顿”级巡逻舰,帮助越南提升南海监控能力)和联合军演(如参与“环太平洋军演”)等方式刷存在感,试图将越南打造为南海“前沿哨所”。在联合军演与人员培训方面,美国邀请越南参与“环太平洋军演”,并培训越方军事人员,以所谓“海洋安全合作”名义渗透南海议题。
在特朗普政府第一个任期,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一年内两次到访越南,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指挥官菲利普·戴维森和接马蒂斯班的马克·埃斯珀也分别访问越南。这些访问表明美国对越南的重视,但主要集中在高层互动和战略表态上,缺乏深度的军事合作内容,军事拉拢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全速推进“武装越南”计划,2024年11月美国向越南交付了首批T-6C教练机,作为历年来最大规模的对越武器输送。
截至目前,越美防长尚未实现直接访问,只是在今年2月7日双方通话中,美国承诺筹集资源,清理边和机场区域的二恶英污染,支持残疾人士,清除地雷,搜寻越南烈士遗骸,以及合作寻找战争中失踪的美国军人等。
这些合作项目虽然有助于双方搁置过去,面向未来,但是更具象征意义,旨在改善美国在越南的形象,而非实质性提升越南的军事能力。
面对美国军事诱惑,越南坚守“不结盟、不驻军、不选边、不对抗”的“四不”(具体内容:不支持一国反对另一国、不参加军事联盟、不允许外国在越南设立军事基地、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国防政策。越南防长潘文江在出席2024年北京香山论坛期间又明确提出“不结盟,不扩张,不挑衅,不依附”四原则,坚持战略自主。
越南虽然接受美国装备,但拒绝签署任何军事同盟协议。2023年美越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后,越方仍强调“中越关系是头等优先”,并同步加强与中国的防务对话,展现出越南均衡外交的智慧。
越南在南海填岛与资源开发上虽然寻求美国“声援”,但避免直接对抗中国。自2023年底越南与中国确立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新定位后,虽政坛高层人事变动频繁,但自从2024年8月苏林总书记旋一上任就开启访华之行,对华关系热度空前,一再通过实际行动宣示“海上分歧不应阻碍合作”,这实质上已弱化美国挑动地区对抗的企图,从而体现出越南对南海议题的务实立场。
基于以上两方面分析,美国航母访问和军售并未改变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谨慎立场,反而因越南对越战历史(如“橙剂”遗留问题)的警惕而加剧信任赤字。因此,美国抛出的军事合作诱饵沦为“一厢情愿”,越南以“竹式外交”将军事互动转化为筹码,既获取资源又不失自主,使美国“印太北约”构想化为泡影。
经济合作利益捆绑效果渐显疲态
美国是越南最大出口市场(2024年对美出口1195亿美元),英特尔、苹果等企业将越南纳入全球供应链,试图形成“利益共生”关系,通过投资与贸易绑定越南。但美国两党政府对外政策反复无常,导致靠市场依赖和产业转移产生的经济拉拢效果甚微。
拜登政府时期,推动越南加入IPEF,宣称加强半导体、清洁能源合作,但实际投入有限。除了高端产品外,越南对美技术依赖度并不高,关键领域仍依赖中日韩。因此,虽然美国拉越南加入“印太经济框架”,但虚妄承诺让越南感觉口惠而实不至。
加之,特朗普无差别关税政策对越冲击不小,但越南早有防备。越南学者阮常凉在2024年11月7日接受越南《观察者》电子杂志采访时就先验性预测到这一点,他建议:
“如果特朗普胜选,可以被视为是扩大越美贸易规模的重要催化剂,甚至可能形成美国、越南和中国之间的特殊贸易三角。此外,为了增强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美国可能会加大(对越)投资,与中国相抗衡。越南在这种竞争关系中有机会获得巨大的利益。
越南企业应当主动建设积极的预警机制以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制定战略应对其他合作伙伴的商品受阻并进一步深入美国市场。与直接受保护政策范围内的美国商业伙伴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将帮助越南企业精进技术、接触新的商业模式并有效适应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壁垒。”
越南也一直坚持“去美国化”战略突围。一方面,越南以多元合作对冲美国经济风险,首先越南积极推动融入国际战略,区域一体化加速。越南积极加入RCEP与CPTPP,2025年对欧盟出口增长12%,对印度出口增长18%,客观上稀释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另一方面,越南推动“工业4.0”计划,实现产业链自主升级,吸引日本投资半导体、韩国投资电动汽车,减少对美国单一路径的依附。美国经济合作缺乏实质性让利,越南以“多边嵌入”策略破解捆绑,使美国“印太经济轴心”构想沦为纸上谈兵。
越南富布莱特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杜天英俊提出的应对策略指出,“需要加大对支持工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本地化率,逐步掌控价值链。过度依赖进口原材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使企业容易受到外部变化的影响”。他提议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国际组织之间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应对方案,加强预测和战略规划。
3.jpeg 越南总理范明政更明确表态“不能损害其他市场利益”。 越南政府新闻网
美国对越价值观输出“水土不服”
首先,越美关系仍存历史伤痕与信任赤字。美国试图以文化软实力消解越战记忆,开启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危机公关”。美国承诺协助清理越战未爆炸弹,并炒作“民主价值观”拉拢越年轻群体,但越战“橙剂”遗毒仍不时引发民间强烈反美情绪。
而且,美越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天然隔阂,越南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拒绝“文化渗透”,将“反和平演变”列入应对四大危机措施之一,对美式“民主推广”时刻保持警惕。
其次,越南在革新开放中一直强调“革新而不变色,融入而不融化”,提高本土文化认同,以传统文化与实用主义抵御外来文化渗透。
越南善于将柔性外交策略与民族韧性结合,既接纳外资又不失主体性,如允许星链落地但严格监管数据主权,夯实“竹式外交”的文化根基。越南拒绝与市场经济全球化完全对立的价值观,确保经济和文化并行发展,经济不破坏文化,文化也不阻碍经济发展。
越共先后创建中央军委思想文化领域反对“和平演变”指导委员会(简称94指导委员会)、中央理论委员会609指导小组、文化-文学-艺术领域反对“和平演变”的中央213指导委员会等机构,专门从事反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作。
再次,倡导文化外交多样化、多元化。越南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而美国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竞争意识。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使得美国的价值观输出在越南社会中难以被广泛接受。
越南积极参与东盟等多边合作机制,通过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平衡外部文化影响,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的文化输出。越南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采取实用主义态度,选择性地接受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元素,同时拒绝可能对本土文化造成冲击的内容。
基于以上三点,美国文化渗透因历史包袱与本土认同双重阻力收效甚微,越南以文化自信筑牢战略防线。
结语:霸权逻辑的破产与多边主义的胜利
美国以越南为抓手搞地区对抗的图谋遇挫,本质是霸权思维与区域现实根本冲突的必然结果。这是由于二者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使然,美国追求“绝对安全”与“单极秩序”,而越南乃至东盟国家奉行“对冲战略”,拒绝成为大国博弈棋子。
全球化裂变下,供应链区域化与文化多元化不可逆转,美国“小院高墙”政策违背经济规律与亚太地区民心所向。越南的案例表明,中小国家完全可以通过灵活外交与多维合作,在大国博弈中维护自身利益。美国若继续固守霸权逻辑,不仅难以实现“印太战略”目标,反而将加速自身影响力的衰退。未来亚太秩序的构建,必将是多边主义与共同发展的胜利,而非某一强权的独角戏。
4.jpeg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