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4部手机点出3种价格! “随机”派发优惠券成“杀熟”新手段? | 315青诉

北青网 · 昨天 13:33
4月29日,因“4部手机点出3种价格”一事,瑞幸咖啡一度被推上热搜。虽然瑞幸咖啡客服回复称存在随机发放的优惠券、不同门店的定价策略和优惠活动不同等,否认了“消费越多价格越高”情况。不过,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类似的情况还在多个网络行业中出现。这到底是不是“大数据杀熟”?
事件:同一饮品4部手机3个价格
近日,有网友反映称,在瑞幸同一门店使用四部手机购买生椰拿铁,虽说四部手机显示的原价相同,但实际价格却有很大差别,分别为9.9元、10.9元、10.9元和13.9元,其中积分最高、消费频次最高的账号价格最贵,差价最高达4元,也就是贵了将近40%。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很多网友开始测试自己与身边人获得的优惠,发现确实有一些存在差异。
瑞幸客服表示,价格差异源于门店优惠活动、商圈定价策略及系统随机发放的优惠券,否认存在“消费越多价格越高”的机制。客服补充说明优惠券发放基于用户画像,新用户或低频消费者可能获得更高折扣,但未公开具体算法逻辑。
延伸:多名消费者遭遇“同物不同价”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存在这一情况的不仅是瑞幸,诸如网约车平台、在线旅游平台、电商平台、外卖平台,甚至一些直播间最终的成交价格都会“因人而异”。
“我们昨天去吃自助,AA结账时发现每个人的金额都不一样。”市民赵楚表示,因为大家都各自用自己手机团购结账,原价139元的自助,最低的付了133元,最高的就是原价。“店家也说不清,说是团购平台给用户的优惠不一样。”
不仅是吃饭,网约车也是如此。孙春日前有一次远距离打车的经历。“当时最便宜的特惠车预测要170多元,因为一直没有人接单,平台弹出要加更贵车型的建议。”孙春考虑再三也没有选择更贵车型,而是跳出原来页面,再次进入后重新选择了最优惠车型。没想到这次不仅有了优惠券,还把高价车型降档派到了自己这单。“最后才花了160多元,司机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一口价(不论路途或时间是否比预计长,都是预计的价格)订单。”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电商直播间中。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某直播间,主播一直在解释为何大家拍到的价格不一样。“只要价格不高于138元,大家都可以拍,因为每个人得到平台优惠券的额度不一样。”根据该直播间用户的实时反馈,一些挂灯牌的“资深粉丝”有的买到的价格是128元,有的则是133元。而此时,记者手中的设备显示这单商品价格为125元。
如何界定“大数据杀熟”?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部分用户通过更换设备、账号或短期暂停消费获取更优惠价格。网上也有“安卓用户常比苹果用户获得更低价格”“部分平台对高频用户减少优惠力度”“一些电商平台会给高频购买用户推更多优惠券”等说法。平台优惠力度为何“因人而异”?这到底是不是“大数据杀熟”?
对此,法律界人士指出,若价格差异由随机发放优惠券导致,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但若通过分析用户消费习惯、支付能力等定向发放优惠券,则涉嫌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可能构成价格歧视。
京师律师事务所张依律师曾撰文表示,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未对“大数据杀熟”作出明确的定义和法律界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准确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大数据杀熟”,给消费者维权和监管执法带来困难。虽然《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差别定价行为进行了规制,但对于“大数据杀熟”中价格歧视的认定标准缺乏具体规定,如何判断价格差异是否合理、何种情况下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问题,在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大数据杀熟”现象凭借其隐蔽性、精准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在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与知情权的同时,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在“大数据杀熟”案件中,消费者需要证明平台存在价格歧视行为,这要求消费者提供充分的证据,如不同用户的价格对比、平台的算法规则等。但这些证据通常掌握在平台手中,消费者难以获取,导致举证困难。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发布关于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不合理经营行为的若干措施,明确将严查“大数据杀熟”等行为,并联合网信办等部门对重点平台企业开展算法检查,督促平台企业提高算法透明度,优化算法规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刘忠禹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