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风雨如歌
2025 年 4 月 9 日晚,在柏林夏洛滕堡宫穹顶的玻璃幕墙折射下,灯光依然明亮,柏林联邦议院外的媒体区,架满了摄像机。
德国的三个新执政党——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基民盟和基社盟是姊妹政党,统称联盟党),即将在这里发布他们的“组阁协议”。
可是当协议文本公布时,记者们首先注意到的,却不是三个政党的权力分配,而是华为。
此前,外界盛传“组阁协议”会有限制华为的条款——“在关键基础设施的敏感领域,未来只能安装来自值得信赖国家的组件”。
但在正式公布的协议中,这一条款已被删除。
变动看似微小,却标志着德国政府在 5G 网络建设政策上的重要转向:未来几年,华为参与德国市场的政策障碍,基本清除。
这意味着,持续数年的“华为战役”,中国有望取得阶段性胜利。
德国新执政联盟这么做,首先是内部需求。
默克尔时期,德国能维持长达十几年的经济稳定,关键就是两根支柱: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中国的市场以及供应链。
与中俄的合作,让德国工业保持了竞争力。
但俄乌战争让两大支柱受到重创,严重打击了德国的工业竞争力,工业外流明显。2024年,德国GDP负增长0.2%,已经连续第二年负增长。
德国新政府要恢复经济,必须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而华为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德国新政府不放宽对华为的限制,我们也很难与德国深度合作。
从技术角度,德国新政府要发力“工业4.0”,本身就需要华为的技术。
其次,是外部形势所迫。
德国准新总理默茨已经明确,会在上台后加大支援乌克兰的力度,现总理朔尔茨不敢给的敏感武器,比如“金牛座”巡航导弹,默茨敢给。
朔尔茨不愿多给的高价值武器,比如IRIS-T防空系统,默茨愿意多给。
为什么默茨愿意?
因为他很亲美,默茨是政治世家出身,外祖父是市长,父亲是法官,这样显赫的身世,让他很受美国政府重视,青年时代他就多次受邀前往美国旅行。
当时的默茨,已经很亲美了。
后来,默茨曾在多家美国企业担任高管,亲身经历让他在意识形态上属于坚定的“大西洋主义者”,被称为“数十年来最亲美的德国总理”。
所以,默茨对俄罗斯的态度相当强硬。
当然,默茨作为建制派,亲的“美”是建制派的美,不是MAGA的美,注定了他和特朗普矛盾重重。
再加上这段时间以来,特朗普在关税上一通操作,默茨就是再不愿意,也得加强对华关系,在华为、汽车等问题上适度展开合作。
否则,要同时对抗中美俄,别说默茨做不到,就是元首再世也没那个能耐。
最后,是绿党被剔除。
2021年德国大选后,名列第一的社民党,拉着名列第三的绿党和名列第四的自民党一起组阁,三党的代表颜色分别是红、绿、黄,因此被称为“交通灯联盟”。
在联盟内部,绿党手握经济部、外交部、家庭事务部、环保部、食品和农业部等多个部门,份量很重。
过去四年,德国政府很多作妖的政策,尤其是对中国的强烈敌意,和绿党的力推有很大关系。
但在2025年德国议会选举中,绿党得票率明显下滑,基民盟和社民党的席位合计超过半数,可以联合组阁,不需要再把绿党拉入执政联盟。
随着绿党退场,各种离谱的政策也会减少。
表面上,默茨作为大西洋主义者,对华态度不怎么样,其实恰恰是这种右派,乃至极右派,才能务实合作。
我在《为什么特朗普要保Tiktok?》中详细论述过,西方的左派因有原罪,喜欢通过玩弄意识形态,来洗刷“叛徒”的嫌疑,故而对华合作难以深入,反倒是右派更务实。
尼克松是极右,中美关系破冰正是在尼克松任内;
戴高乐是极右,中法关系破冰是在戴高乐任内;
1972年中英建交,时任英国首相希思也是极右。
德国也不例外,中德关系最好的时间是默克尔任内,默克尔也是偏右的,只是相对没那么右。
而默茨,比默克尔要“右”不少。
准确来说,在基民盟这个右派政党里,默克尔属于偏左的一派,默茨属于偏右的一派。
基民盟能时隔四年重新执政,一个关键就是默茨打出了“右”这张牌。默茨作为基民盟的领导者,在大选中明确表示“不欢迎非法移民”,要在上台后进行大驱逐。
之所以打出强硬“反移民牌”,除了默茨本身不喜欢非法移民,还有迫不得已的因素。
默克尔执政的中后期,基民盟的偏左趋势明显,尤其是把大量难民放进来,导致基本盘严重不满,这给了选择党一个崛起的机会。
许多基民盟的原支持者甚至是骨干,在对基民盟的“左转”感到失望后,转投选择党。
所以,在选择党内,有太多原基民盟的人,比如图林根州分部负责人比约恩·霍克、创党元老亚历山大·高兰德、萨克森州副主席马克西米·克拉。
伴随选择党崛起的,是基民盟、自民党等传统建制右派的衰落,2021年大选,基民盟得票率不到25%,是数十年来的最差成绩,沦为在野党。
自民党更惨。
2025年联邦议会选举,自民党连5%得票率都拿不到,一个议员席位都没有(得票超过5%,才有资格获得席位分配,低于这个数字不会获得任何席位)。
曾经的第三大党,沦落为了边缘小党。
基民盟越想“左转”追逐潮流,掉粉越厉害,保不齐会和自民党一个下场。必须停止“左转”,重新“右转”,才能稳住基本盘。
果然,在默茨打出“重新右转”的旗号后,基民盟的基本盘士气大振,以29%的得票率名列第一,重获执政党地位,成功止住了颓势。
而德国右转,将有利于中德合作的开展。
好消息还不止于此,从目前的消息来看,基民盟下一步可能放出一个大招——推动选择党正常化。
今年3月,作为基民盟党内大佬之一的延斯·施潘,突然表示“选择党应该在议会程序和流程中,像其他任何反对党一样受到对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再排斥选择党了。
此举立刻引发了舆论轰动,因为德国建制派有针对选择党的政坛防火墙。简单来说,就是所有建制派政党,都不和选择党合作。
这样一来,只要选择党得票率不超过50%,达到能够单独组阁的程度,就无法进入政府,永远是在野党。
而延斯·施潘的表态,无异于要推倒防火墙。
起初,不少媒体猜测,这只是延斯·施潘的个人言论,不代表默茨(基民盟现任主席)的想法。
但很快,另一位基民盟大佬、议会党团副主席约翰·瓦德普尔,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
他表示,“继续封杀选择党,会强化其受害者形象”。言外之意,就是要和选择党合作。
对于这些言论,身为党主席的默茨,没有任何批评,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以默茨为首的基民盟高层,推倒防火墙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默茨想“推墙”的原因很简单,选择党已是得票率20%的议会第二大党,完全不合作根本不现实。
缺少选择党的配合,很多事情就会推不动。
如果默茨真能“推墙”,意味着德国的“右转”幅度比想象中要大。
政坛“防火墙”是德国带头搞的,受此影响,许多欧洲国家有样学样。如果德国带头“推墙”,欧洲许多国家也将有样学样。
届时,不排除欧洲会出现更多务实的极右翼领导人,更多的欧尔班、更多的菲佐。不仅仅是放宽对华为的限制,许多中欧之间,原本难以开展的合作,也可能得以开展。
德国对华为限制的放宽,绝非孤立的政策调整,而是大环境下的必然,反映出德国在美欧贸易摩擦背景下,正在悄悄调整对华策略。
虽然中德价值观仍然存在巨大分歧,但意识形态的敌视终究抵不过产业链的真实需求,西方围堵华为5G的阵营,出现了巨大裂痕。
德国是欧盟火车头,其态度会起到风向标作用,如果德国不限制了,其他欧洲国家大概率会跟上。
事实上,不仅德国,英国、丹麦、瑞典等不少欧洲国家,也已经在酝酿取消排除华为5G的计划,甚至在未来,继续使用华为的6G等设备。
亲手拆解盟友体系,这就是特朗普的价值所在。
对中国科技产业而言,还不是开香槟的时候,德国的调整既是破局的起点,更是新挑战的开端。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