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在读到《多才多艺的子贡》这一节时,我划线了这句话:
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
南怀瑾先生,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得意忘形”,可是根据他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来看,还要再加上“失意忘形”。上面这句话就是他对“失意忘形”的解释。
其实他想说的是,一个人最可怕的事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失意忘形。
在生活中,你肯定见过这两种人:一种人稍有成就便得意忘形,鼻孔朝天;另一种人一遇挫折就垂头丧气,见谁都觉得低人一等。
有人说,得意忘形招人嫌,失意忘形惹人怜。可是南怀瑾先生却说“失意忘形”比“得意忘形”更可怕。”
为什么这么说呢?得意忘形,顶多是“飘了”,根基尚在;失意忘形,却是“垮了”,连站起来的勇气都丢了。
人生起伏本是一种常态,可是在低谷时丢了心气、断了脊梁,才是真正将自己推入深渊。
1、失意忘形,容易对自己全盘否定
南怀瑾说,失意时“人完全变了”,这种“变”的本质,是对自我的彻底怀疑。
一个人在得意时,就比较容易高估自己;而在失意时,又容易全盘否定自己。这种极端摇摆,如同把人生押注在一时的成败上。
比如工作丢了,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感情受挫了,就认定自己不配被爱。
这种“一败俱败”的思维,像一柄钝刀,一点一点地削去人的自信,让人无比痛苦。
更危险的是,失意忘形的人会陷入“自我预言”的怪圈:因为觉得自己不行,于是不敢尝试;因为不敢尝试,所以就真的越来越不行,陷入了恶性循环。
到了最后,连原本拥有的能力也被自我怀疑吞噬。
2、失意忘形,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
一个人在低谷时,最容易做两件事:封闭自己,逃避人群。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在低谷期时,我一年都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交活动,每天下班后就躲在屋里不想出来。
这便是失意忘形。这类人总觉得“别人在看我笑话”,于是躲进壳里,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朋友关心,他觉得是怜悯,面对家人的鼓励,他却认为是压力。这种过度敏感像一堵墙,把善意和机会统统挡在门外。
这也是南怀瑾先生说的,失意者“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
这种状态,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放弃。但人活于世,谁不需要几句宽慰、几分支持?若连求救的手都不愿伸,又怎能指望他人拉你一把?
在我看来,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往往不是命运给的,而是自己选的。
3、失意忘形,容易把自己的能量耗尽
当一个人的心气没了,他就真的垮了。
你看得意忘形的人,能量是外散的,虽张扬却仍有干劲;可是失意忘形的人,他的能量是内耗的,像一台漏电的机器,不断自我消磨。
白天懊悔过去,晚上焦虑未来,反复琢磨“如果当初……”,却唯独不愿面对当下。
这种内耗,比外界的打击更致命。它让人沉浸在“受害者心态”中,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命运、他人或环境。时间久了,连改变的念头都被消磨殆尽,只剩下一具疲于应付生活的躯壳。
南怀瑾先生说的“烦恼都来了”,正是因为心乱了,能量散了,一个人自然被琐碎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这种状态是最可怕的。
4、失意忘形,容易对未来失去信息
同样的机会,在乐观者眼里,机会就藏在危机里,可是消极的人却看不见,他反而认为是一种更大的危机。
以前我就是这样,在失意的时候显得非常悲观,一件比较小的坏事,我却认为事情越来越坏,而不是往好的一面去想,结果整个人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还好我及时醒悟,不然真的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了。
一个人若在失意时“变形”,便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盲目逃避,拒绝一切可能性;要么破罐破摔,用摆烂对抗生活。这两种态度,本质上都是对未来的放弃。
南怀瑾先生说的那个“失意忘形”的人,并非天生无能,而是被心态困住了手脚。
其实人生就像登山一样,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坐在泥坑里,把自己当成废物。
你看那些能在低谷中稳住心神的人,即便满身尘土,他也会盯着山顶的方向。因为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摔得多惨,而是摔完后选择躺着还是爬起来。
▽
最后,我想要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一句话来结尾: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恰似对“失意忘形”最好的反击。
在漫漫人生路上,谁没踩过几个坑?在得意时不要飘,在失意时不要摆烂。
因为比失败更可怕的,是败给自己的心态。 而真正的高手,未必永远顺风顺水,但一定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所以,如果你此刻正身处低谷,不妨对自己说一句:“摔就摔了,拍拍土,继续走。”
你的心不垮,人生就永远有翻盘的可能,你说是吗?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