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曾说:“人类的大脑,天生喜欢用简单的方式理解复杂的世界。”
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接触到的一个案例,一位女孩苦恼于男友对她的感情逐渐变淡,她问我:“为什么一开始他那么欣赏我,现在却连我的优点都视而不见?”
我反问她:“你最近有没有让他发现你身上新的闪光点?”她愣住了。
于是我建议她运用“光环效应”来调整彼此的相处模式——三个月后她兴奋地告诉我,男友开始主动规划两人的未来,并经常对她说“你总能给我惊喜。”
你看,想让一个人长期对你有感觉,本质上是让对方发现你身上的闪光点。如果用心理上的一个词来说,就叫:光环效应。
什么是光环效应?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家品牌手机专卖店,看到展台上最新款手机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流畅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科技美学时,你是怎么想的?
你大概率会认为它的操作系统、摄像头、续航能力都是顶尖的——哪怕你根本没试用过。
这就是典型的光环效应:当某个显著特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时,这种好感就会像光晕般扩散,让人不自觉地美化与之相关的其他特质。
我也有过不少类似的经历。比如我参加三五个好友的小聚会时,看到跟朋友一起来的女生带着亲手烤的曲奇饼干,焦糖香气混着蔓越莓的酸甜,咬下去酥脆掉渣。
我当时就觉得,能把饼干烤这么好的人,性格肯定差不了。后来交往多了才发现确实如此。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块成功的曲奇饼干,竟让我自动给对方贴上了“细心”、“靠谱”、“有生活趣味”等多个标签。
我看过一个视频,说的是有一位婚礼策划师在接待客户时,看到对方西装革履谈吐不凡,聊方案时随手画的手稿堪比专业设计师。她当即认定这是一位尊重创意的高端客户,合同都没细看就签了字。
结果对方拖欠尾款时她才发现,合同里埋着“方案版权归属客户”的陷阱。那个让她惊为天人的设计手稿,后来成了竞争对手公司的爆款方案。
看了这个视频,我就想到了光环效应。原来沉迷光环效应的人,就像戴了美颜滤镜看世界。
那么如何避免被它误导呢?我有几个小建议:
一、多次观察,不要看第一印象
当你遇到特别欣赏的人时,故意安排三次不同场景的接触。
比如第一次喝咖啡,第二次逛超市,第三次合作完成某个小任务。在这样全方位的光线下,你就知道对方靠不靠谱了。
二、多看对方的缺点
如果你对一个人非常有好感,就不能盲目相信对方,而是想一想对方还有什么缺点,这样可以让你保持清醒。
比如你可以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对方三个具体缺点,每当你产生“他什么都好”的幻觉时,就打开清单看一看。
三、多观察细节
你要留意那些“不该优秀”的时刻。如果号称健身达人却拧不开矿泉水瓶,标榜爱读书却说不出最近读的书名,通过这些细节,你就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优秀了。
为什么说光环效应,能让一个人长期对你有好感?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祖先需要在短时间内判断陌生人是否值得信任。
这种“以点窥面”的认知模式早已刻进基因,而光环效应就是它的现代版应用。
1、给对方一个认知锚点
当你在某个领域展现出令人惊艳的特质,这个特质会成为对方认知你的“锚点”。
就像听到“乔布斯”,人们自动联想到“创新”;提到“袁隆平”,马上想到“奉献”。你的专属锚点越鲜明,对方越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好感。
2、多给对方惊喜
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到,人们会不自觉地实现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当对方因为某个优点高看你时,你就会获得正向激励,进而强化自己优点,形成“你越好-他越欣赏-你更好”的良性循环。
3、强化自己的某个标签
一般来说,大脑储存记忆时都偏爱“标签化”处理。如果你持续强化某个优质标签,相关记忆会自动归类到“美好体验区”。
某天你们发生争执时,对方调用记忆时会先触及这些正向存档,矛盾反而成为感情的催化剂。
4、营造自己的稀缺价值
经济学家凡勃仑发现,人们通常会为“稀缺性”支付溢价。
当你深耕某个领域成为“唯一”——比如朋友中唯一会修古董钟表的人,同事里唯一能即兴赋诗的人——这种稀缺性会让你的光环自动增值。
5、多与对方同频
神经科学证实,当对方观察到你的闪光点时,其大脑镜像神经元会同步激活,产生“与你同频”的快感。这种生理级别的愉悦感,远比刻意的讨好更具吸引力。
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真正高级的感情经营,从不是勉强改变对方,而是让自己活成光源。
当你深耕热爱的事业,保持好奇心的温度,沉淀独特的人生阅历,你的光芒自会照亮对方的眼睛。
你要记住,长久的吸引力从来不是追光游戏,而是两个发光体彼此映照的旅程。
下一次约会前,与其纠结穿哪条裙子,不如问问自己:“今天,我有没有成为更好的光源?”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