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毁掉一个女神,现在又忙着怀念了

毒舌电影 · 昨天 23:03
时隔多年,张曼玉又出来接受采访了。


为了《花样年华》。


她说她和朋友去看了4K修复版,“纯粹是为了好玩”,并很感激,“我这辈子曾经当过演员”。


1.png
△ 2025年《视与听》5月刊


其实作为观众,我们更感激她。


身为演员的张曼玉曾经创作过无数经典的角色,不管是苏丽珍,还是李翘,甚至是小青,都无比鲜活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陪我们度过一段段漫长的时光。


不过对于Sir来说,张曼玉最高光的时刻还不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


而是1991年,她出演过一部叫做《阮玲玉》的电影。


那是张曼玉比较难熬的一段时光,而在那部电影里,她也一度剃去了自己的眉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阮玲玉”。


2.gif


结果,它让张曼玉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影后、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好几项大奖。


像是曼神的演技秀。


当然,现在再提《阮玲玉》,并不是为了再一次赞叹张曼玉有多强,也不是怀念旧日时光。


而是在女性题材电影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再回头看这部34年前的电影,会发觉,有些很重要的东西,似乎被我们弄丢了。


不管是今年《想飞的女孩》《向阳·花》。


还是没上映的《酱园弄》。


在女性题材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们却越来越少看到一个鲜明的女……


“人”


而《阮玲玉》首先就是关心,阮玲玉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锦鹏想去探索历史的“真与假”。


也想通过张曼玉与阮玲玉,这两个几乎可以互相映照的明星,去讲述女性命运的轮回。




阮玲玉


3.jpeg




01
大众看阮玲玉


《阮玲玉》里有好多场“镜子”的戏,这是导演技巧,更是我们理解这部电影的钥匙。


它关乎的是我们怎么“看”阮玲玉。


第一面镜子出现在影片的第6分钟,《故都春梦》的拍摄现场。


摄影机前,阮玲玉(张曼玉 饰)坐在一张梳妆台边,镜子里照出她那张涂白的,化着诡异妆容的笑脸。


4.jpeg


在对着镜子欣赏自己这张苍白的脸时,阮玲玉也开始了她的表演,她扭捏作状,动作夸张。


当她撕扯一块桌布发现撕不开时,突然停下手里的动作,笑了笑对导演说了一句:不太好,再来啊。


5.gif


接着。


镜子又出现在她的化妆间。


陈燕燕通过镜子看她,并与她打趣说:听说你画一条眉毛要画一个小时。


6.png


阮玲玉也不反对,“我在哈尔滨画一条眉毛要两个小时”。


7.png


对镜画眉,将自己“映照”给别人看,也是她在众人面前所呈现的样子。


你会发现,在两处镜头前,阮玲玉虽然都在镜子面前,但,摄影机都是在斜后方,并没拍出阮玲玉在镜子里模样。


这就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阮玲玉的演员、明星的身份。


阮玲玉究竟是谁?


就如同我们当下对待一些公众人物的态度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善意的、赞美的目光——


8.jpeg


有占有的、贪婪的目光——


9.gif


也有恶意的、评头论足的目光——


10.gif


还有穿越了半个世纪后的,人们从时空缝隙中投来的目光。


关锦鹏说,阮玲玉是性感的。


11.jpeg


张曼玉认为,她是骚在骨子里。


12.jpeg


有趣的是,在关锦鹏这场讨论后,严丝合缝地剪入了阮玲玉在《桃花泣血记》里这一幕——一名从没见过摄影机的村姑,在这件新奇的玩意面前露出了羞涩的微笑。


她一直调换着角度,只为留下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13.gif


让摄影机作为第三者视角,让阮玲玉成为摄影机前的被审视、被注视的人。


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她,看明白了吗?


当一个人的外在身份光环过于夺目,以至于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那么,她“自我”的那部分便容易被彻底掩盖。


人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女明星,一个欲望的载体,而非一个真正的人。


就像电影里的一个镜头。


阮玲玉站在“花瓶”的位置上,如同被囚禁在家的“鲜花”,与墙上的油画、墙纸相呼应,寂寞地开着。


没人能理解她,也没人愿意去了解她。


14.png




02
阮玲玉看阮玲玉


或许也正是如此,影片里出现了第二类的镜子戏。


这次不再是如之前那般,把摄影机架在斜后方,让我们看不到镜子里的阮玲玉。


而是她对镜自照。


让镜头里的阮玲玉,正视镜子里的阮玲玉,迎接镜中人的目光。


这也是她的自我审视。


在电影里,这样的对镜自照的画面一共有三处。


第一处,是她对自己欣赏。


作为一名当红的年轻女明星,她也会有着自恋的部分,她也许并没有饰演者张曼玉那般风情万种的姿态。


15.gif


但,她在镜头中的美,必定是自知的。


第二次,是在一个房间里。


此时的阮玲玉已经被唐季珊包养,住进了新闸路的洋房里。


在金屋藏娇的房间里,阮玲玉又一次对着镜子蹲了下来,桌角的鲜花与她互相映衬。


阮玲玉放下了“明星”的架子,一边化妆一边审视着镜子里25岁的自己。


镜子里的她是谁。


也许,在阴影中,在褪去光芒后,她不过还是那个简单、纯粹的玉英罢了,这也是在电影里,她难得一次,笑得如此天真。


16.jpeg
17.gif


第三次,在镜子面前,是她选择自杀的前夜。


18.gif


她无法面对小报记者对她私生活的指指点点,批判她是“荡妇”,也无法理解前任张达民对自己的背叛,将自己一纸诉状告上法院。


而现任唐季珊又对她家暴,三重压力下,她走上了绝路。


倒安眠药、写遗言,都是在镜子面前完成的,甚至,她是坐在镜子面前,望着镜中的自己,吃下了带有安眠药的粥。


19.jpeg
20.jpeg
21.gif


以常理来说,人很难如此坦然去面对自己的死亡,而此时,阮玲玉通过镜子,将自己划分为二,镜中与镜外的自己,“有罪”与“无罪”,真实与虚假。


她在镜子前审判着自己的罪孽,最后谋杀了“有罪”的自己。


这几个镜头,摄影机都是在阮玲玉的正后方,以一种“直视”的视角,将现实中的阮玲玉与镜子中的阮玲玉进行对视。


观众从这些镜头里,看见了阮玲玉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而这几幕镜中戏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均可视为是阮玲玉自我意识的成长与消亡。


从自恋,到自省,再到自我毁灭,关锦鹏在这些镜头里,呈现出了一个阮玲玉眼里的“阮玲玉”。


颇具宿命性的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新女性》,是以当时最具才华的女演员、编剧艾霞为原型,她在22岁时也自杀了。


阮玲玉竟然也有着相似的宿命。


22.png


与阮玲玉的镜像互作为对比的,是她的两位情夫在镜子面前的狂妄之态。


张达民是自私的,他在镜中,只看到了自己;


而,唐季珊站在镜子前,以炫耀的口味要求阮玲玉与他一同上庭应诉,看着镜子,认为自己与阮玲玉,是一对高贵的“奸夫淫妇”。


此时,阮玲玉虽然坐在镜中,但,主角是唐季珊,他毫不在意阮玲玉的体面,阮玲玉只是轻轻撇了他一眼,在这面镜子里,阮玲玉不过是他豪华的外套,一件装饰。


23.png
24.gif


《新女性》里,也有这样的一幕——妄图落井下石,趁机抱得美人归的男人,在房间对镜自照,而表露出洋洋得意的姿态。


在两位导演的手里,男性的对镜自照,都有一种孔雀开屏的意图。


25.png




03
我们再看阮玲玉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不是一个成熟导演的基本操作吗?


一个旁观者视角,一个主观视角。


两者的反差,共同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阮玲玉形象。


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可《阮玲玉》好就好在它并没有停留在这里,它在这两个视角的基础上还延展出了第三个视角——


我们如何看待当年与当下的关系。


没错,阮玲玉自杀事件,哪怕是距离这部电影上映,也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当我们去聊一件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故事,真的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这也是拍摄此类题材的最大困境。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大部分的电影要么是以现代思维来重新叙述过往的故事,要么是努力让观众入戏,以求达到对人物的共情。


但《阮玲玉》却不这样。


它一方面时不时地让观众“出戏”,就像影片最后一幕,阮玲玉在《新女性》片场结束后,因为入戏太深而失声痛哭,蔡楚生坐在床边准备安慰她。


26.png


但此时,镜头越拉越远,画面色彩也变成了黑白,露出了在床边的摄影机。


此时,关锦鹏突然喊cut,并提醒梁家辉,“你忘记掀开床单看看Maggie了”,这场套娃戏适时地将观众拉出“阮玲玉”,而进入了旁观者的视角中。


他消解了电影的神性,而进入了一个朴实的拍摄现场。


27.gif


另一方面又通过演员的讲述,制造出了一层与“当下”息息相关的空间。


而道具也是一面镜子——


关锦鹏与演员们一起谈论阮玲玉时,是坐在一扇镜子面前。


摄影机对准了他们在镜子面前的谈话。


28.png


没错,这次的主角不再是阮玲玉,而是张曼玉。


张曼玉其实很像阮玲玉。


比如,关锦鹏谈到阮玲玉刚出道时只能拍一些怪力乱神的电影,直到加入联华后才有机会拍一些严肃认真的电影。


而张曼玉笑着说,嗯?这不挺像我。


在张曼玉出道初期,她也被人一直冠以“花瓶”,不会演戏的title。


29.gif


阮玲玉迷恋女明星的光环。


也许,也会与张曼玉在《今夜不设防》里一样,大胆地承认自己出道,绝对是贪慕虚荣。


30.jpeg


而,更巧的是。


张曼玉曾经在《双城故事》里,与摄影组工作人员相恋,因为长期异地,张曼玉提出分手,但对方威胁她要支付“分手费”,不然就公开二人的合照、情书。


张曼玉拒绝。


对方就将情书、合照高价卖给了香港的娱乐小报。


信里的的错别字,被全港人笑话没文化。


张曼玉对关锦鹏说道,我正常的感情交往,有什么不对。


31.png


你看。


这两个“阮玲玉”的故事,在戏里戏外,却有了莫名的“命运”共鸣。


在电影里,张曼玉借着阮玲玉的故事,说出了自己心里话——


当演员不代表要把所有私事公开
别人知道后还要歪曲事实,愈描愈黑


32.jpeg


30年前,阮玲玉死于流言蜚语;


60年后的张曼玉,不再会因为那些流言蜚语就被轻易打败,但,依旧对“人言可畏”有着同样的体会。


那么,为什么关锦鹏要这么拍?


炫技吗?


不是。


这恰恰也是许多年后,当我们回看这部《阮玲玉》时,觉得最有当下价值的一点。


它有着当下的女性电影里,缺少的一种情绪——


客观、理智地去表达女性故事。


它通过不断的“间离”,让观众脱离开了阮玲玉的悲惨命运叙事,冷静地去面对历史人物。


从而获得向内的,自我审视的目光。


对比当下的女性电影,去刻画一个“人”的平淡叙事有么。


难。


我们总是用一种金句式的方式去拍摄悲惨的、独立的、坚强的女性,但,却很少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在生活中的真实女性。


因为银幕上的女性,首先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主义,一种力量。


她必须先完成表达的“任务”。


然后才是她自己。


可我们都是普通人。


我们需要对镜自照时,那种“我是谁”的质问,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而这个问题,是当下国产“女性电影”需要回答的,是需要添加的关键要素。


所以。


这也是为何我们再次重提《阮玲玉》这部电影的原因。


在这30年间,女性电影逐渐成为了一种热潮话题。


但,在这汹涌浪潮之下,“女性”是否能与自己进行对话,是极为重要的。


这场对话不需要振聋发聩。


她只需要张开嘴巴,发出声音。


才能证明,此时此刻。


她不再是一个虚拟的“角色”,而是一个真正的人。


33.gif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