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随着美国对日本加征高关税的攻势愈演愈烈,日本政府的反应却显得异常迟缓,甚至在关键时刻陷入了令人堪忧的政治漠然。2025年4月18日,《日本经济新闻》一篇深刻的评论文章提醒人们,日本不仅面临着外部的关税压力,更在于其内政的深层困境。这篇文章从根本上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日本的“国难”,并非源自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而是源自国内政治的“羸弱”。如果日本政府继续在短期选举操作和“撒钱政策”中迷失自己,恐怕未来的“跌落50年”之门已经在悄悄打开。
特朗普政府实施的高关税政策,成为美国与日本关系中一块巨大的隐形炸弹。石破茂曾将这种局势形容为“国难”,并且指出,高关税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可能将其根基动摇。而实际上,美国平均关税税率已接近百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二战后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也正在面临崩溃的边缘。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冲击,更是全球贸易体系的动荡,日本作为一个以出口为主的贸易依赖型国家,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地。
《日本经济新闻》的前华盛顿分社社长小竹洋之指出,尽管美国关税的威胁是真实的,但日本的“草率应对”才是背后的根本问题。他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使不考虑美国关税的直接影响,日本未来50年内的经济实力排名也将在全球大幅下滑,从2024年的第四位跌至2075年的第十一位。这一数据警示着日本,若不在危机中寻找出路,便可能永远消失在世界顶级经济强国的行列中。
当前,日本政府似乎在应对美国关税冲击时显得异常迷茫和反应迟缓。为了应对民众的焦虑和选票的压力,日本政府和自民党已提出了大规模的“撒钱”政策,计划为国民发放现金补贴。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政策,似乎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本。尽管高关税可能对部分弱势群体造成直接影响,但这种一次性的财政刺激并不能解决日本长期以来面临的深层次经济问题。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曾陷入长期的低迷期。无论是通货紧缩,还是少子化、高龄化的社会问题,都在拖累着经济的前行。然而,日本政府的应对措施总是过于短视,停留在应急解决问题的层面,而未能从根本上重塑经济活力。面对当下的关税威胁,若仅仅通过发放现金补贴来“稳住”民心,这无疑是饮鸩止渴。长久以来,这种短期刺激措施的效果有限,而未能促使日本政府从根本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动力的培育。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引用了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理事长深尾京司的观点,强调当前日本正面临三百年来的第三次严重经济衰退。前两次的衰退,源自锁国政策和战争带来的技术差距扩展,而这一次,滞后的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素质下降却成为主要原因。这一系列因素直接导致了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逐年下滑。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75年,日本的经济排名将跌至第11位,而人均GDP更是跌入中游水平。
更为严峻的是,日本的“实际GDP×人均GDP”这一综合实力指标,未来50年也将逐步下滑。根据这一测算,日本的排名将从2024年的第五位滑落至第14位,而这一趋势在2050年后可能加速。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依然处于第一位,而日本则可能彻底被甩在后面。
小竹洋之直言不讳地指出,真正困扰日本的“国难”,并非外部的关税冲击,而是内部政治生态的“羸弱”。日本的政治系统长期缺乏有效的战略眼光和政治魄力,政府更倾向于通过短期的财政手段来获得选票,而非进行深层次的产业和社会改革。这种政治生态,正是导致日本长期未能脱离经济困境的根源。
小竹洋之在文章中提出的警告十分尖锐:如果日本不能有效地进行战略调整,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战略的部署上,未来的“跌落50年”将是不可避免的。他建议日本政府应当从“撒钱政策”中脱离出来,将“避免跌落的50年”纳入长期发展的考量。例如,强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扩容与升级,重塑全球供应链,同时加大对AI和脱碳技术的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培育。
如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面对美国高关税的攻势,日本的应对策略已成为一道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日本不仅需要在外交领域找到应对策略,更需要在国内政治与经济改革上进行深刻的自省。如果日本继续以短期政策对抗眼前的困难,忽视背后更为深远的结构性问题,恐怕最终将会迎来长期的经济低迷和国际竞争力的衰退。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