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德国联盟党与社民党日前宣布完成组阁谈判,新一届“黑红联盟”政府将于5月正式启动,基民盟主席默茨将出任总理,极右翼选择党领导人魏德尔及前总理默克尔派系被彻底边缘化。
2025年2月大选后,德国政治版图剧烈震荡。联盟党虽以208席维持议会最大党地位,但距离绝对多数相差近100席;社民党仅获120席,绿党缩水至85席。更令传统政党不安的是,极右翼选择党以24%的支持率斩获152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二大党。这一结果颠覆了德国战后“主流政党主导”的传统格局——选择党的崛起不仅压缩了传统政党的操作空间,更暴露了选民对经济低迷、移民失控的强烈不满。
默茨(资料图)
联盟党曾面临两难选择:与立场相近的选择党合作,可轻松组建360席的右翼联合政府;但去年底两党试探性推动移民法案时,全国爆发数十万人抗议,连默克尔也公开批评默茨“触碰红线”。最终,联盟党选择与左翼社民党联手,以328席的微弱优势搭建“黑红联盟”。这场“政治联姻”的代价显而易见——默茨将财政部、国防部两大核心部门让渡给社民党,仅保留经济部、外交部等传统领域。
魏德尔的总理梦碎,折射出德国政坛的深层禁忌。尽管选择党支持率较上届翻倍,但其主张退出欧元区、废除移民庇护制度等政策,被主流政党视为“政治毒药”。德媒尖锐指出:“默茨宁可向社民党割让财政大权,也不愿被极右翼标签拖入深渊。”
这种排斥背后是历史伤痕与现实焦虑的交织。选择党反欧盟、反移民的立场,触动了德国战后“反思纳粹”的政治正确神经。即便在东部州拥有30%以上的铁票仓,魏德尔仍被阻隔在权力核心之外。更致命的是,联盟党与社民党达成的组阁协议中,移民政策仅承诺“加强边境管控”,未提及选择党力推的“零容忍”措施,这意味着魏德尔的政治资本将进一步缩水。
魏德尔(资料图)
这场权力洗牌中,另一输家是默克尔的政治遗产。新政府计划废除其任内推行的“北溪”能源合作框架,指责该政策导致德国过度依赖俄罗斯;同时,默茨团队拟修订《对外经济法》,设立专家委员会评估对华合作风险,这与默克尔时期“务实合作”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德媒披露,默茨在党内长期被视为“默克尔反对派”,其上台后迅速清洗基民盟内的中间派势力。曾被西方誉为“自由世界领袖”的默克尔,如今在德国舆论场沦为“战略失误”的代名词——批评者认为她对俄能源依赖间接助长了俄乌冲突,其倡导的多元文化主义更被归咎为移民危机的根源。
根据组阁协议,德国未来四年将推行三大争议政策:一是通过5000亿欧元特别债务基金刺激经济,突破宪法“债务刹车”限制;二是重启化石能源项目,废除绿党主导的环保法案;三是将军费开支提升至GDP的2.5%,并在立陶宛部署永久驻军。这些举措被解读为向美国战略靠拢,尤其是防务自主化计划,被认为迎合了特朗普“欧洲自担防务”的要求。
默克尔(资料图)
经济领域的分歧尤为尖锐。社民党掌控的财政部主张扩大福利和公共支出,而联盟党力推企业减税和工业电价补贴。这种“左右互搏”可能导致政策摇摆——正如柏林经济研究所警告:“黑红联盟的经济方案如同两匹朝相反方向奔跑的马,德国或将陷入高债务与低增长的双重陷阱。”
德国的政治重组正在重塑欧洲地缘格局。对俄政策转向强硬、对美贸易争端采取“象征性反制”、对中国强调“去风险”,这些变化与默克尔时代的平衡战略截然不同。值得关注的是,新政府计划推动欧盟集体对华政策,这可能导致中德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领域的摩擦升级。
选择党虽被排除执政,但其24%的民意基础仍如休眠火山。若经济振兴计划失败、移民矛盾激化,魏德尔可能借助地方选举卷土重来。正如《明镜》周刊所言:“默茨的胜利只是暂时封住了潘多拉魔盒,德国社会的裂痕从未真正弥合。”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