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成都市区发现“大眼网红”!嘘——不要吵到它们

光明网 · 前天 21:22
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 宋潇 摄影报道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今年3月开始,草鸮、黄腿渔鸮、红角鸮等“猫头鹰”多次现身成都城区和都江堰市。它们的出现,吸引了许多观鸟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察和拍摄。
1.jpeg 停留在成都浣花溪公园里的红角鸮。摄影:奇开得胜
但最近,有部分摄影爱好者为了拍到猫头鹰看似呆萌可爱的“大眼照”,竟频繁播放起较大声响的鸟鸣音频将其“吵醒”。不仅如此,更有甚者还使用上强光手电直射鸟类来“补光”辅助拍摄。
对此,鸟类专家表示,如此拍出的“大眼照”很可能是鸟类的应激反应,而强光手电会让猫头鹰等夜行性动物瞬间失去视觉,很可能产生不可逆的伤害。他向公众呼吁:文明观鸟,尊重鸟类自然状态,切勿进行干扰和诱拍。
浣花溪公园来了红角鸮
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心头宝”
4月13日,一只红角鸮出现在浣花溪公园的密林中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日下午就有许多观鸟和摄影爱好者前往现场。4月14日下午,记者在浣花溪公园西南侧一条步行道上看到,大约二十多位摄影者围在一起,镜头一致对着旁边的树丛。顺着镜头的方向望过去,一只灰褐色的红角鸮站立在树枝上,随着树枝的摇晃轻微摆动。这只红角鸮正在闭眼休息,当它稍有动作,周围的相机快门声就响成一片。
2.jpeg 2025年4月14日,正在成都浣花溪公园拍摄红角鸮的爱好者。摄影:杨涛
公园管理人员不时提醒摄影者,不要踩踏绿化带,并且保持安静文明拍摄。摄影爱好者也自发拉起警戒线,和红角鸮保持距离。
有人故意播放鸟鸣“诱拍”
被制止后起冲突
4月13日下午,摄影爱好者昶先生闻讯赶到了浣花溪公园。红角鸮是夜行性动物,为了拍到红角鸮睁眼的画面,有人在手机上播放红角鸮的鸣叫声试图吵醒它。
昶先生回忆:“下午5点左右,我在现场听到了有人播放红角鸮叫声,前后持续10多分钟。”同在现场的一位摄影者试图劝阻这一行为,却和声音播放者发生激烈言语冲突。昶先生说,在冲突发生前,已经有一位摄影者播放了大约五分钟的鸟鸣声,“树上的红角鸮被吵醒后,随即传来一连串快门声。”
3.jpeg 停留在成都浣花溪公园里的红角鸮。摄影:奇开得胜
13号当天同在现场拍摄的王先生则认为,播放鸟鸣时间很短,不会对鸟类有什么影响。王先生还表示,他们平时拍鸟时都会相互提醒文明拍鸟。
3月中下旬,一只草鸮出现在成都地铁1号线韦家碾地铁站附近荒地。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也发现,有个别摄影爱好者甚至使用上强光手电对草鸮进行照射,以辅助对焦。
国内拍鸟群体增大
爱好者编《观鸟指南》提醒文明观鸟
如何文明观鸟,又怎样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鸟类影响?王惠是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动物感知与福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位观鸟爱好者。王惠发现,随着国内观鸟群体的增大,一些爱好者对鸟类直接或潜在的干扰不断凸显。“其中一些失当行为并非主观刻意,而是缺乏了解和认识。”王惠说。
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王惠编辑了《文明观鸟行为指南》,给广大鸟友提供了建议。王惠在指南中建议,不要在鸟类育雏期间在巢区播放鸣声,以免将正在育雏的禽鸟吸引开,影响正常育雏。指南还提到,用强光直接照射鸟巢可能会让亲鸟弃巢或雏鸟受惊后落巢。夜观时使用手电需要谨慎使用,并限制使用时间和光照强度。比如每次只用几秒,5分钟内不超过30秒,并在手电筒前放置红色或绿色滤镜,光束不直接照射在鸟类身上。
鸟类专家:看似可爱的“大眼照”
很可能是应激反应
广西海洋科学院的生态学博士,从事鸟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朱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平常所说的“猫头鹰”是鸟类中鸮形目物种的统称,大部分鸮类都是夜行性动物,它们视网膜上有丰富的视杆细胞,这些细胞对弱光非常敏感,能让猫头鹰在漆黑的夜晚看清周围的环境,就像自带了夜视仪一样。“使用强光手电,可能会让鸮类瞬间失去视觉能力,就好像晚上开车,对向来车使用远光灯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一样。”朱磊解释说。已有研究发现,夜行性鸮类在晚间如果突然暴露在强光下,视觉会受到冲击,影响其正常活动。如果反复遭受强光刺激,可能会对视觉造成不可逆影响,导致它们陷入危险的处境。“部分爱好者眼中的大眼呆萌状态,很可能是鸮类的应激反应”朱磊说。
来源: 封面新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