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80亿股权被冻结,王健林已瘦到皮包骨头

沈强 · 2025-4-11 23:04:09
王健林的至暗时刻:80亿股权冻结与“皮包骨头”背后的商海沉浮


1.jpeg
2025年3月,郑州中院一纸冻结令将大连万达集团持有的北京万达文化80亿股权全额冻结,成为万达债务危机的标志性事件。而网友近期在云南大理偶遇的71岁王健林,已从昔日“亚洲首富”的意气风发蜕变为“骨瘦如柴”的憔悴老人,其身形变化与商业帝国的崩塌形成强烈对照。这场风暴背后,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命运跌宕,更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终结的缩影。
一、从首富到“首负”:债务雪崩下的生死时速
1. 股权冻结的连锁反应
2025年以来,万达累计股权冻结金额突破157亿元,仅3月新增执行金额超63亿元,涉及甘肃、北京等多地法院。北京万达文化作为文旅与电影产业的核心平台,其股权冻结直接切断了万达的资本运作通道。司法冻结引发的信用降级(穆迪将其评级下调至垃圾级)、股价暴跌(万达电影年内跌幅47%)形成恶性循环。
2. 债务黑洞的致命逻辑
截至2025年3月,万达总负债1376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债务325亿元,但账面现金仅116亿元,缺口达209亿元。高杠杆扩张的历史遗留问题浮出水面:2012-2017年,万达通过“地产-文旅-金融”模式将总资产从3000亿飙升至8000亿,但政策收紧(如2017年境外投资限制)和疫情冲击下,租金收入锐减,利息支出却高达每年70亿元。对赌协议更成枷锁——2016年私有化退市时与腾讯、苏宁等签订380亿元回购条款,因多次IPO失败触发债务危机。
二、商业帝国的崩塌:从黄金定律到“死亡螺旋”
1. 重资产模式的溃败
“万达广场即城市中心”曾是商业地产的黄金定律,但其核心的“包租公”模式依赖持续租金收入。2024年起,万达广场空置率上升,租金收入同比下滑15%,而6000亿负债每年产生300亿利息,形成“吸血式”财务负担。王健林被迫启动“断臂求生”,近两年抛售50座万达广场,交易价值缩水1/3,接盘方多为险资机构(如新华保险)。
2. 轻资产转型的悖论
万达试图转向输出品牌管理的轻资产模式,但管理费年收入仅20亿元,远不足以覆盖利息支出。文旅项目因工程款纠纷频发(如合肥万达乐园亏损、武汉电影乐园19个月即倒闭),导致转型陷入“形轻实重”困境。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信任崩塌,进一步加剧融资成本飙升。
三、王健林的“瘦骨嶙峋”:企业家精神的困局与坚守
1. 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透支
网友拍摄的王健林近照显示,其身形消瘦如“竹竿”,眉目间尽显疲态。这与2024年以来频繁的资产处置(如万达电影控制权44亿元转让)、债权人追讨(永辉、苏宁等诉讼超180亿元)直接相关。同行人士透露,王健林近年每天工作超14小时,奔波于中东资本谈判与债权人会议之间。
2. 军旅基因与底线坚守
在暴雷潮中,王健林立下“三条军规”:保2.69万套房产零烂尾、15万员工工资准时发、优先兑付小额债权人。某供应商证实,万达即便延期付款,也会优先支付中小合作方。这种“不跑路、不甩锅”的态度,与其军人背景(每天6点起床、办公桌常备《毛泽东选集》)形成呼应。
四、破局之战:最后的底牌与时代警示
1. 自救策略的局限性
万达正尝试三项改革:①将北京万达文化拆分为独立实体以隔离债务;②申报文旅项目为“数字经济创新案例”争取政策贷款;③聚焦商业地产基本盘,与腾讯深化数字化合作。但中东资本513亿元战投附带2026年上市对赌条款,或将企业再度拖入“以债养债”循环。
2. 时代转型的深刻启示
万达危机揭示了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矛盾:
◦ 杠杆魔咒:地产黄金时代的“借钱—扩张—上市”模式终结,现金流安全重于规模崇拜;
◦ 治理缺陷:家族化决策缺乏制衡(如王思聪普思资本亏损20亿事件暴露风控漏洞);
◦ 信用价值:企业信用崩塌后修复成本极高,需长期稳健经营而非短期套利。
五、结语:商人的体面与时代的注脚
当王健林在内部会议上承诺“不让任何一个兄弟掉队”时,这位曾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闻名的枭雄,正以最惨烈的方式演绎商业周期的残酷。他的消瘦身影,既是个体企业家在资本洪流中的挣扎,也是中国经济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重构的缩影。正如网友所言:“他曾站在山巅,如今跌落谷底,却始终保持着商人的体面。” 在潮水退去的时刻,万达的命运或许尚未尘埃落定,但这段历程已然为中国商业史刻下深刻警示:唯有敬畏风险、尊重规律,方能在风暴中守住底线与尊严。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