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于和伟,那可是娱乐圈里超火的“叔圈顶流”,演技好得没话说,大家都特别关注他。但谁能想到,他以前就是东北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子,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他的逆袭故事,简直像小说一样精彩。
1971年,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里人口多,一共11口人,生活过得紧紧巴巴。更倒霉的是,他3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了,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母亲身上。为了养活9个孩子,母亲大冬天还得推着车出去卖烤红薯,哥哥姐姐们也没办法,只能早早辍学去打工。即便生活这么苦,家里人还是一心支持于和伟读书,五姐甚至把孩子的钢琴都卖了,就为了凑钱送他去上海戏剧学院。
于和伟从小就特别喜欢文艺,可家里条件不好,没办法去学表演,只能去读幼师。幼师毕业后,他偷偷考进了抚顺话剧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这才总算和表演沾上了边。1992年,他抓住机会,去参加上海戏剧学院的招生考试,没想到真考上了。可700元的学费,又把这个家难住了,好在老师答应帮忙先垫上,他这才顺利入学。
本以为进了上戏,演艺事业就能顺风顺水了,结果毕业后的日子更不好过。1999年,于和伟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曹操》,正式进入演艺圈,可之后就只能在各种剧里跑龙套。有一次,《曹操》的副导演直接把他的简历扔到他脸上,说他长得不行,演不了谋士。在横店当群演的时候,他连着三天演尸体,累得发烧到40度,赚的钱却连消炎药都买不起。最惨的时候,他连盒饭都吃不上,只能住地下室,甚至都想过跳江。
2003年,机会终于来了。《历史的天空》原来定好的男三号突然不干了,于和伟就顶上,演了一个很坏的角色万古碑。这个角色让他第一次收到了观众的来信,有人说看完剧,气得都想冲进电视里掐死他,他却高兴地把信裱起来了。不过,私底下他也会崩溃大哭,他太想演个好人,被大家认可了。
在这之后的十年里,于和伟成了“反派专业户”,虽然有点名气了,可一直被人叫做“万年男配”。2010年,他凭借《幸福在路上》提名了飞天奖,结果媒体的标题却是“万年男配终于翻身”,这让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真正让于和伟火起来的,是2010年新版《三国》里的刘备。这部剧收视率特别高,成了当年古装剧的收视冠军,他那句“接着奏乐,接着舞”更是成了特别火的梗,他也开始被更多人知道了。不过,真正让他演技被封神的,还是2017年《军师联盟》里的曹操。吴秀波选角的时候,就觉得于和伟能演出曹操那种孤独的感觉。事实证明,他选对了,于和伟把曹操临终那场戏演得特别绝,2分17秒的独角戏还被北电放进教材里了。就因为这个角色,于和伟拿了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后来还得了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
2021年,对于和伟来说,是大丰收的一年。在《觉醒年代》里,他演陈独秀,把这个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形象演得特别生动,就凭这个角色,拿了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成功封帝。同年,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上映,他演特工周乙,还提名了金鸡奖最佳男主 。
于和伟的演技越来越好,不管演什么类型的角色,都能演得特别出彩。在《巡回检察组》里,他是特别正义、执着的检察官冯森;在《三体》里,他又变成了冷静、聪明的史强 。他演什么像什么,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真正做到了让观众看剧的时候,只记得角色,不记得演员本人 。
事业成功了,于和伟也没忘记家里人。他花了好多钱给8个哥哥姐姐都买了房子,有空的时候,还会去三哥的包子铺帮忙吆喝,一点明星架子都没有。回到老家,他就喜欢挤在姐姐家次卧的小床上睡觉,说这样才睡得踏实 。
从一个没人知道的龙套演员,到现在的“叔圈顶流”,于和伟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他能成功,没有什么捷径,靠的就是对表演的热爱,还有在困难面前不放弃的坚持。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气,都变成了他前进的动力。以后,相信于和伟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好看的作品,继续书写他的传奇 。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