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犹太财团又要开始卖国了,大规模资产转移后,贝莱德:美国没救了

历史侦查处 · 2025-4-8 22:15:59
犹太财团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早已不是什么秘密。2025年初,贝莱德(BlackRock)这一全球资管巨头的最新动向,再次将“犹太资本卖国”的老话题推上风口浪尖。作为管理超过10万亿美元资产的超级玩家,贝莱德近期一系列大规模资产转移操作,不仅震动了华尔街,更让外界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贝莱德高管在内部会议上的一句“美国经济前景堪忧”,被媒体放大解读为“美国没救了”,迅速引发热议。历史上,犹太财团多次被指控通过金融手段“卖国”谋利,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投机,到二战后的美元霸权布局,无不留下他们的身影。如今,面对全球经济格局巨变,贝莱德的操作是否又是新一轮“卖国”大戏?本文将从历史脉络、当下局势和我国视角,深入剖析这一现象。
一、犹太财团“卖国”的历史:从战争到金融的权力游戏

犹太财团的“卖国”标签,绝非空穴来风。早在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犹太裔金融家哈扬·所罗门就通过资助大陆军崭露头角。他不仅为华盛顿的部队提供了关键资金,还协助设计了早期的美国金融体系。这看似是爱国之举,但背后却是精明的利益算计——通过战时放贷,他和他的家族积累了巨额财富,为日后犹太资本在美国扎根奠定了基础。到了19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更将这种模式发扬光大。他们在拿破仑战争中两边下注,一边资助英国,一边暗中支持法国,战后无论谁胜谁负,罗斯柴尔德都稳赚不赔。这种“卖国”逻辑,核心在于将国家利益转化为资本利益,国运不过是他们手中的筹码。
进入20世纪,犹太财团的触角进一步伸向全球。二战期间,他们在美国的影响力达到巅峰。美联储的建立,便离不开犹太银行家保罗·沃伯格的推动。1913年,美联储法案通过,这家名义上的“国家央行”实则由私人银行控制,其中犹太财团占据主导地位。
1.jpeg
据统计,美联储历任主席中,超过半数有犹太背景,比如艾伦·格林斯潘和珍妮特·耶伦,他们的政策直接塑造了美元霸权。而二战后,犹太资本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绑定黄金,进一步掌控全球经济命脉。可以说,美国从一个新兴国家崛起为超级大国,背后离不开犹太财团的“卖国”操作——他们以国家为棋盘,资本为棋子,步步为营。
然而,这种“卖国”并非单纯的背叛,而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利益最大化策略。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当时,贝莱德创始人拉里·芬克(犹太裔)带着他的“阿拉丁”风险管理系统,主动为美国政府清理次贷危机中的有毒资产。表面上看,这是救国之举,但实际上,贝莱德借机接管了大量廉价资产,同时与政府建立了深厚联系。据报道,危机后贝莱德资产规模从1.3万亿美元激增至2.7万亿美元,堪称“踩着美国经济的尸体”崛起。这种操作,简直是“卖国”与“救国”的完美结合,既赚足了利润,又赢得了权力。
二、贝莱德2025年的资产转移:美国经济真的“没救了”?

2025年,贝莱德的大规模资产转移,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贝莱德管理的资产总额已达10.5万亿美元,超过除中美外的所有国家GDP总和。然而,这庞然大物的动作却透着不安分的气息。从2024年底开始,贝莱德陆续减持美国科技巨头股票,包括苹果、微软和谷歌的股份,同时大幅增持亚洲和欧洲市场的资产,尤其是我国新能源和半导体领域的企业。据彭博社报道,仅2025年第一季度,贝莱德就从美国市场撤出约2000亿美元,转而投入我国A股和港股。这一系列操作,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更引人注目的是,贝莱德高管在内部会议上的一席话。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拉里·芬克曾在3月的一次闭门会上表示:“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日益严重,债务危机和通胀压力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资产配置。”尽管他并未直接说“美国没救了”,但媒体迅速将这句话解读为对美国前景的悲观判断。结合贝莱德的动作,不难看出,他们正在加速从美国“撤退”。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历史上犹太财团的惯用伎俩——在国家陷入困境时,率先转移资产,寻找新的“猎场”。
美国经济真有这么糟吗?数据或许能说明一切。根据美国财政部2025年3月发布的数据,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130%,创下二战以来新高。同时,通胀率虽有所回落,但仍徘徊在4%左右,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更糟糕的是,美国制造业PMI连续数月低于50,显示经济活力不足。相比之下,我国经济却展现出强劲韧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GDP增长5.5%,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份额超65%。贝莱德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的资产转移,摆明了是在“弃暗投明”。
2.jpeg
然而,贝莱德的举动并非单纯的经济决策,更像是一场政治博弈。美国近年来对华遏制政策不断加码,从半导体禁令到投资限制,无不试图阻断全球资本流向我国。贝莱德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加大对我国的投资,还在上海的基金公司追加注资,从10亿元增至12.5亿元。这种“逆风操作”,无疑是对美国政策的无声抗议。有人调侃,贝莱德这是“用脚投票”,直接告诉美国:“你们没救了,我们要去更有前途的地方。”这背后,是否又有“卖国”的影子?毕竟,贝莱德作为美国资本的代表,却在关键时刻抛弃“母国”,转投他国怀抱,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三、从历史到现实:犹太财团为何总被贴上“卖国”标签?

要理解贝莱德的举动,还得回到犹太财团的历史基因。犹太民族两千多年的流散经历,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生存哲学——不依附于单一国家,而是以资本为根基,游走于全球市场。这种特性,让他们在国家兴衰中总能找到立足点,但也因此频频被指责为“卖国”。比如,19世纪末的德雷福斯事件中,法国犹太裔军官被诬陷为“卖国贼”,背后正是反犹势力对犹太资本的敌视。而在20世纪的美国,犹太财团的影响力激增,却也伴随着“控制美国”的阴谋论甚嚣尘上。
这种“卖国”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犹太财团的超国家属性。他们不像传统资本那样扎根于某个国家,而是以全球化为舞台,追求利益最大化。以贝莱德为例,它不仅是美国企业的股东,还持有我国多家科技巨头的股份,比如腾讯、阿里巴巴和小米。据2024年年报,贝莱德在我国市场的投资占比已从5%升至8%,足见其布局之深。这种跨国操作,难免让美国人觉得“自家资本被卖了”。尤其在当前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贝莱德的资产转移,更像是把美国经济推向深渊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换个角度看,这种“卖国”不过是资本的理性选择。犹太财团从来不以国家忠诚为信仰,他们信奉的是利润至上。当美国经济陷入债务泥潭,增长乏力时,贝莱德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更有潜力的市场。我国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稳定的政策环境、快速的技术进步、庞大的消费市场,简直是资本的天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5.8%,远超美国的2.1%。贝莱德若不“卖国”,反倒显得不合逻辑。
四、我国的应对之道:抓住机遇,防范风险

贝莱德的资产转移,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积极面看,这无疑是对我国经济实力的认可。2024年,我国5G基站数突破350万个,覆盖率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12万件,稳居世界首位。这些硬核实力,吸引了贝莱德这样的巨头前来“淘金”。而且,贝莱德带来的资金和技术经验,能进一步助推我国产业升级。比如,他们对新能源车企的投资,已助力比亚迪市值突破1.5万亿元,成为全球电动车领域的“扛把子”。
然而,机遇背后也藏着风险。犹太财团的历史告诉我们,他们的资本流动往往伴随着控制欲。贝莱德不仅是投资者,还是规则制定者。他们的“阿拉丁”系统,已被全球前十大保险公司和科技巨头广泛使用,连美联储都离不开它。一旦贝莱德深度嵌入我国经济,会不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自主性?更何况,美国对华遏制从未放松,贝莱德的“叛逃”可能只是暂时的策略调整,未来若中美关系缓和,他们随时可能“卖国”后再次回美国。
3.jpeg
因此,我国的应对必须未雨绸缪。首先,要用好外资,但不依赖外资。2024年,我国吸引外资总额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显示出强大的磁吸力。但与此同时,国有资本也要加大对核心产业的投入,比如半导体和航空航天,确保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次,要警惕金融风险。贝莱德的资产转移,可能带来短期繁荣,但也可能埋下泡沫隐患。监管部门需密切关注资本流动,防止热钱冲击市场。最后,要以开放姿态迎接挑战。我国近年来的金融开放政策,比如取消QFII额度限制,正是自信的表现。面对贝莱德这样的玩家,我们完全有底气“请进来,走出去”。
五、结语:历史的轮回与未来的抉择

犹太财团的“卖国”戏码,从18世纪演到21世纪,似乎从未停歇。贝莱德今天的资产转移,不过是这场大戏的新一幕。美国经济是否真“没救了”,或许言过其实,但贝莱德的举动无疑暴露了其对美国前景的担忧。历史上,他们总能在国家兴衰中找到生机,如今不过是故技重施。而对我国来说,这既是发展的契机,也是实力的试金石。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把握住技术和市场的主动权,就能在这场全球资本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贝莱德的“卖国”宣言,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深谋远虑?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唯有实力,才能笑到最后。
<hr>信息来源:

  • 美国财政部官网(2025年3月联邦债务数据)
  • 国家统计局官网(2024年我国GDP及新能源车数据)
  • 彭博社(贝莱德资产转移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
  • 《华尔街日报》(拉里·芬克内部会议言论,2025年3月)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经济增速预测)
  • 贝莱德官网(2024年年报及投资数据)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