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李嘉诚正式与贝莱德进行交割签约仪式只剩5天的时候,李家突然叫停了交易,就当大家以为他是回心转意了的时候,媒体曝光了李嘉诚的真实目的。
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反垄断二司负责人突然宣布,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笔交易,并且将依法进行审查。
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显示,如果调查认定长和构成垄断行为,根据相关法规,企业可能面临上一年度销售额1%至10%的罚款。此消息一出,舆论瞬间炸开了锅,紧接着,李氏家族紧急叫停了与贝莱德的签约计划。一时间,有人拍手叫好,认为李嘉诚终于“怕了”,也有人猜测他这是幡然醒悟,决定跟上国家的步伐。
但就在网友们准备夸赞李嘉诚“有格局”的时候,港媒和其他多家媒体却接连抛出李嘉诚这是在玩“缓兵之计”。
观察者网一针见血地指出,长和此举并非彻底取消交易,而只是暂缓,因为自从李嘉诚卖港口的消息曝光之后,国内网友的情绪几乎一边倒,批评声浪铺天盖地,同时资本也不是傻子,他们迅速逃离与李氏家族相关的企业,导致李嘉诚旗下企业市值总计蒸发700多亿。
这种情况下,李嘉诚不可能无动于衷,他混迹商海几十年,最擅长的就是审时度势,眼看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还不踩刹车,到时候别说交易能不能顺利完成,李氏家族苦心经营多年的商业帝国都可能面临更大危机,所以,叫停签约,看似是迫于压力下的退让,实则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先稳住局面,等风头过去再说。
港媒《南华早报》的报道进一步佐证了这种猜测,文章明确提到,4月2日只是交易双方约定的一个“最早签约日”,而不是非签不可的日子,换句话说,只要双方愿意,4月3日、4月10日,甚至更晚的某一天,都可以是签约的日子,这给了李嘉诚足够的回旋余地。
至于李嘉诚到底在等什么,外界普遍看法是在等美国的态度,毕竟售卖港口是有利美国的,而且李氏家族的生意在欧美等国有高达上万亿港元的资产规模,如果李嘉诚执意取消,那肯定会得罪美国,到时候必然将会影响他在西方的产业布局,所以外界称李嘉诚现在就是想在不得罪美国的情况下还能让美国出手相助,看美国会不会在这场交易中给他一些“暗中支持”,比如通过政治压力或者其他手段,帮他把这笔买卖顺利推下去。
可问题是,美国就算再想从李嘉诚手里捞到好处,也不会傻到明着和中国硬碰硬。中美之间的博弈早就从台面上的喊话变成了台面下的暗战,谁也不愿意把事情彻底撕破脸。
而且李嘉诚的小算盘打得再精,也绕不过国家监管部门的眼睛,长和玩的这些“缓兵之计”,或许能骗过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但显然骗不过监管部门的法眼。
根据《反垄断法》,如果长和的交易被认定为垄断行为,罚款金额将基于上一年度销售额的1%至10%,以长和2024年的营收估算,这笔罚款可能高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港元,这自然不是李嘉诚想看到的。
而且罚款很可能只是第一步,按照港澳办说的,这笔交易涉及的不仅是商业利益,还有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的考量。要是李嘉诚真的被缠上“资敌”的嫌疑,那无论是对李嘉诚还是他的商业帝国来说都是致命一击。
其实李嘉诚当然明白港口对中国的意义,几十年的商海沉浮,他对地缘政治的敏感度绝不亚于任何一个专家。他知道,这笔交易一旦完成,不仅会激怒中国,还可能让自己在国内的口碑彻底崩塌。但他同样清楚,如果不卖,特朗普政府的威胁也不是空话,那些在西方的庞大资产随时可能成为对方手里的筹码。
所以,他现在的策略很可能是两边下注:一方面通过暂缓交易安抚国内情绪,另一方面暗中观察美国的动向,寻找一个既能保住西方利益又不彻底翻脸的平衡点。
这种做法,说好听点叫“审时度势”,说难听就是“墙头草”,但这对于一个97岁的生意人来说,或许是最佳选择,毕竟他从来就没说过自己是“爱国商人”,也不是某个国家的忠实拥趸,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家,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李嘉诚没有放弃“卖港”,却玩了一出缓兵之计-观察者网》
金融界:《李嘉诚暂缓卖港口!》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