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1框架

贾玲真的“作没”了?消失的喜剧女王,其实是换赛道的野心家

体育生活馆 · 5 天前
“贾玲把自己作没了?”2025年春晚落幕时,这条话题冲上热搜。连续三年缺席春晚、综艺查无此人、公司解散传闻四起……那个曾用“女神和女汉子”逗笑全国的喜剧女王,似乎真的“消失”了。但细品她的轨迹,这哪里是“过气”?分明是娱乐圈少见的“精准跳槽”——从台前笑匠到幕后操盘手,贾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降维打击,升维生存”。
1.jpeg
2010年春晚,贾玲凭借相声《大话捧逗》一炮而红,但鲜少人知的是,她最初的梦想是当演员,却因“外形普通”被市场冷落,甚至差点回老家当收费员。正是这段经历,让她看清了娱乐圈的残酷法则:演员是被选择的,而导演掌握选择权。
2.jpeg
2021年《你好,李焕英》横空出世,54亿票房不仅让她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更撕掉了“胖女孩只能搞笑”的标签。此后《热辣滚烫》再斩34亿票房,尽管口碑两极,但“减重100斤”的狠劲,让她从“喜剧人”蜕变为“话题制造机”。有观众吐槽“瘦了的贾玲不好笑”,但换个角度看:当市场还在讨论她的体重时,她已用票房证明,自己早就不靠“胖”吃饭了。
3.jpeg
转型导演看似冒险,实则是贾玲的“破局杀招”。在综艺审美疲劳、小品创作枯竭的当下,电影导演的身份不仅让她跳出“喜剧人”的固化标签,更以资本话语权重构事业版图。这波操作,堪称娱乐圈“中年女演员困境”的破题样本。
4.jpeg
“大碗娱乐解散”曾引发轩然大波,但细究发现,这不过是贾玲的“去肥增肌”策略。张小斐成立个人工作室但仍与贾玲合作,许君聪等人调整合作模式,核心团队转向内容制作。
对比传统喜剧厂牌(如德云社、开心麻花)的“艺人绑定”模式,贾玲的“轻资产运营”更显精明:与其费力管理艺人,不如用作品批量造星。《你好,李焕英》捧红张小斐,《热辣滚烫》带火新人演员,这种“内容即流量”的逻辑,正是当下影视工业的黄金法则。
5.jpeg
据《2024中国文娱产业报告》,头部导演的商业价值比一线演员高出3-5倍。贾玲手握两部爆款电影,个人商业代言价值已突破10亿,远超综艺时期的收益。
“瘦了的贾玲失去观众缘”是近年最大争议点。有人认为她抛弃了“憨厚胖妞”的国民形象,但也有人反驳:**当市场用“胖”定义女性价值时,减肥本就是一场反抗**。
事实上,贾玲从未掩饰对“瘦”的渴望。早在《百变大咖秀》时期,她就因频繁扮丑被师父冯巩痛心质问:“好好的女孩干嘛这样?” 如今她用导演身份重新掌握形象话语权,与其说是“背叛观众”,不如说是对“喜剧女演员必须自嘲”行业潜规则的反击。
6.jpeg
对比同期杨紫、赵露思等女星的“形象焦虑”争议,贾玲的转型更具启示:在“白幼瘦”审美垄断的娱乐圈,用专业能力重构个人IP,才是长久生存之道。
贾玲的下一步早已清晰:新片《转念花开》瞄准悬疑题材,筹备中的情景喜剧项目更透露她“中国版《老友记》”的野心。与此同时,她频繁亮相时装周、接洽国际品牌,显然在复制张艺谋“导演+商业符号”的双重路径。
2025年影视行业数据显示,女性导演作品占比从2019年的12%飙升至37%,但能同时驾驭商业与艺术的凤毛麟角。贾玲若能在新作中平衡作者表达与大众审美,或将开启中国“女导演时代”的新篇章。
7.jpeg
贾玲的“消失”,本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职场跃迁”。当别人还在春晚绞尽脑汁想段子时,她已用导演身份重构事业版图;当舆论纠缠于她的体重时,她早用票房证明“才华比身材更有分量”。与其说她“作没了”,不如说她把娱乐圈的游戏规则“玩明白了”。
如果必须二选一,你更愿意看到贾玲继续当“开心果”,还是支持她做“野心家”?评论区见真章。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