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记集团原定4月2号完成的巴拿马港口出售案已经生变,交易暂停,牵动资本市场神经,引发了国际关注。
据彭博社最新披露,长和集团与贝莱德财团的交易涉及全球23国43个港口的并购案,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成为争议焦点。消息公布后,香港媒体迅速批评这项交易威胁了国家安全,损害“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企业的利益。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随即强调“国家利益具有凌驾性”,之后依据《反垄断法》对交易是否涉及垄断或损害公共利益依法进行了审查。尽管长和注册于开曼群岛,但其业务与香港及内地市场深度关联。
在我们的压力之下,长和集团与贝莱德的交易暂缓进行。注意,只是暂缓,而不是取消。如果李嘉诚强行进行交易,长和集团甚至李嘉诚整个家族的整个产业可能面临与中国市场脱钩的风险。但是如果与贝莱德集团终止交易,长和集团就要支付相当于交易额的15%,约35亿美元的违约金,这一数字远超2022年类似交易的平均赔付水平,同时李嘉诚还要承受美国的压力。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迫使长和集团采取"技术性延迟"策略,既为重新评估风险赢得时间,也避免直接激怒任何一方。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审查聚焦于供应链安全。据统计,中国船舶占这些港口年吞吐量的42%,如果新业主实施差别化收费,将直接影响2000亿美元级的中欧贸易。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2023年地中海航运就曾因政治因素临时调整中国货轮的靠泊顺序,导致我们的企业损失惨重。尤其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年均处理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其战略价值在巴拿马运河近期干旱导致的航运危机中更加明显。如果美国对中国船舶额外收费,把这43个港口作为施压工具,就会推高中国的外贸成本。
就在舆论发酵,大家对李嘉诚的“背叛”愤怒不已的敏感时刻,李嘉诚终于在2025年4月3号以视频方式现身。当然这次抛头露面,李嘉诚并不是回应港口出售的事,也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李嘉诚通过视频连线,与新加坡淡马锡信托基金会举行医疗合作发布会,宣布捐赠2亿港元用于亚太地区的癌症防治,被外界认为是通过"全球慈善家"的形象包装来转移舆论焦点。而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同期现身博鳌亚洲论坛,与我们的国资委官员密切互动,也被外界视为李嘉诚家族试图缓和公众情绪的一个信号。但是,李泽楷与长和集团现管理层已经分家了,加上长和集团面临资金压力,这笔交易最终能否彻底终止还是个问号。
不过,尽管李嘉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资本市场并不买账。市场数据显示,港口交易停滞导致长和系股票遭遇三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达到4.4%,债券收益率飙升120个基点,市值蒸发超78亿港元。而根据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长和系企业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利差已扩大至2020年以来最高水平。
压力不光来自我们中国,贝莱德私下购买港口,在美国也不是那么顺利。贝莱德CEO芬克说,如果收购李嘉诚的这43个港口,那么贝莱德将掌控全球约10.4%的集装箱吞吐量,引起了美国部分议员对贝莱德财团垄断港口运营权的担忧,要求对贝莱德进行反垄断审查。
从商业逻辑看,这笔交易本应是长和优化资产结构的常规操作。贝莱德提出的收购价较账面价值溢价35%,且承诺保留现有管理团队。但从地缘战略来看,这代表着关键基础设施控制权的转移。美国国会最新通过的《关键港口安全法案》明确要求,外资收购涉及美国盟国战略港口的交易必须进行"国家安全影响评估",也为这次交易增添了变数。
还有一点,美国一边炒作我们中国企业港口所谓的“军事化”,一边又强推美国资本掌控关键节点,这种双重标准难以获得国际认同,我们中国,还包括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商业利益不能凌驾于国家安全之上。这件事发生后, 印尼和墨西哥等国都于近期都修订了外资法,将关键基础设施定义为"不可让渡的国家资产"。我们中国近期也修订了《对外关系法》,明确将"发展利益"纳入国家安全范畴,为跨境并购审查提供了新法理依据。
长和港口交易引发的争议已经超越商业范畴,这场交易风波,也带来了香港资本的历史定位转型。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细则新增"战略资产保护"条款,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自由港"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金管局最新指引明确要求,注册地在港的跨国企业进行重大交易时,需进行"双重合规性审查"。
资本无国界,但商人必须有祖国。李嘉诚无祖国,但是我们中资企业心中有祖国。目前,我们中资机构对港口等战略资产表现出浓厚兴趣,招商局集团近期就组建了专项基金,准备参与相关资产的竞购。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