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未能如期签署后,李嘉诚终于现身公众视野,另一边,贝莱德发布了一封信函,信息量很大。那么,李嘉诚现身意味着什么?贝莱德的声明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集团计划出售巴拿马运河的港口业务,一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原定于4月2日前完成签约的交易,如今仍未有新进展,而在这一关键节点,李嘉诚却选择公开露面,以预录短片的形式参加了一场公益活动。
4月3日,李嘉诚基金会与新加坡淡马锡信托基金会宣布合作,向新加坡两家医院捐赠两台癌症治疗仪器,并资助临床试验。李嘉诚通过预录视频致辞,全程未提及港口交易,仅强调医疗合作的公益意义。这是自3月4日长和宣布出售港口资产以来,李嘉诚首次公开露面,分析来看,其举动显然有多重考量:
一方面,转移舆论焦点,捐赠价值1200万新元的癌症治疗设备,强调“减少病痛”的人道主义价值,对冲“出售战略资产”的负面形象;另一方面,释放政治信号,使用普通话致辞,提及与淡马锡基金会“为每一代人打造未来”的共鸣,暗示其商业决策与区域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此外,李嘉诚也规避了实质回应,其对港口交易审查保持沉默,既避免刺激监管机构,又为后续谈判保留余地。
值得关注的是,李嘉诚基金会捐赠的Histotripsy治癌设备在香港仅限私立医院使用,公立医疗体系因“评估机制未完成”暂未引进,这种公私分野的处理方式,与其在港口交易中“商业利益优先”的逻辑形成暗合。
另一边,贝莱德也有动作,贝莱德集团董事长拉里·芬克发布年度股东信函,首次公开谈论与长和的港口交易。信中称,交易涉及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全球每20个货柜便有1个途经这些港口,交易完成后贝莱德联盟将拥有约100个港口资产组合。芬克强调,贝莱德“深谙此类资产的投融资及运营之道”,但未直接回应外界对交易涉及中国战略安全的质疑。
分析信函,其全文27次提及“全球化合作伙伴”,仅2次隐晦涉及中国,重点强调意大利TIL公司的运营主导权,明显在弱化美国标签.同时,这份信函还将交易包装为“提升港口运营效率”的基建升级计划,引用“全球每20个货柜有1个经手”的数据强化商业正当性。
最需注意的是,信函中披露交易磋商期延续至7月27日,为调整方案预留窗口期,同时暗示“100个港口资产组合”的规模优势不可替代,明显在试探监管底线。值得警惕的是,信函中特别提及比亚迪崛起与中国核电建设,这种“示好性对比”实为施压策略——暗示若交易受阻,美资可能在其他领域缩减对华合作。
至于局势的后续走向,目前来看,应该有三种可能:交易终止,剥离敏感资产后完成交易,或者经过审查后方案通过,简单来说,若交易被叫停,长和或许需要支付一定违约金,不过,也可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减少损失;若贝莱德妥协修改交易方案,则可能为双方保留回旋余地。
总的来说,毫无疑问的是,港口交易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中美博弈的缩影。贝莱德的信函与李嘉诚的挽救,折射出资本与政治交织的复杂性,对中国而言,维护核心利益与开放市场并非对立;对企业而言,在全球化中平衡商业与国家责任,则是永恒的课题,未来数周,审查结果与各方应对将决定这场风波的最终走向,而其影响或远超一桩交易本身。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