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爱不是相互凝视,而是一起望向同一个方向。”
不知道这句话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两个曾经如胶似漆的人,有一天会突然变心?为什么明明爱得轰轰烈烈,却还是有人会出轨?
心理学研究发现,恋爱关系中的激情和新鲜感平均只能维持18个月左右,这被称为“18个月效应”。过了这个阶段,关系要么走向稳定,要么面临危机。
其实,不忠未必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没熬过这18个月的考验期。明白了这一点,或许你就能对爱情多一份释然,少一份执念。
心理学家过大量研究发现,热恋期的多巴胺分泌高峰通常持续12到18个月。
这段时间里,情侣的大脑被激情主导,看对方满身是优点,甚至连缺点都显得可爱。
但18个月后,多巴胺水平会自然回落。此时,双方开始进入“现实检验期”:对方的拖延症原来这么烦人,恋爱前的浪漫承诺变成了柴米油盐的计较,微信秒回变成了已读不回……
这时候,有些人会误以为“爱情消失了”,进而向外寻找新的刺激。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小夏和男友恋爱一年半时差点分手。热恋期他们每天视频3小时,男友跨区送早餐的举动让她认定“这就是真爱”。
可到了第18个月,矛盾突然爆发:小夏加班到凌晨回家,发现男友在打游戏没留晚饭;纪念日男友只发了52元红包,连卡片都没写。她哭着说:“他变了,不爱我了。”
其实男友没变,只是热恋滤镜褪去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差异,在18个月后浮出水面。这时候,考验的才是感情真正的底色。
既然激情注定会降温,聪明人不会坐等危机,而是主动给关系“保鲜”。
分享三个用好这个效应的方法:
第一、把“热恋期”变成“成长期”
别再把时间全花在约会看电影上。试着一起学一门新技能,比如做饭、爬山、甚至拼乐高。共同完成目标的过程,能让你们从“玩伴”升级为“战友”。
我见过一对夫妻,每月固定去徒步,18个月走完了所在省份的所有步道。
他们说:“路上累到吵架,但看到终点时更确定彼此是对的人。”
第二、建立“情感账户”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提出,伴侣间要像存钱一样积累“情感积分”。
比如出门前一个拥抱,加班时留一盏灯,吵架后主动买对方爱吃的蛋糕。
这些小事看似平常,但攒够18个月,就能变成抵御危机的“存款”。
第三、给关系留点“空白”
我不建议热恋时24小时黏在一起,长期健康的感情需要呼吸空间。不妨每周留半天各自独处,反而能让关系更松弛。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他打他的游戏,我追我的剧,但我们知道对方就在那儿——这种安全感比天天腻着更踏实。”
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守难?
我经常被问到:“既然爱会消失,为什么还要结婚?”
我的回答是:爱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天生追求新鲜感。那些能长久的关系,不是靠激情维持,而是靠一次次“选择忠诚”积累起来的。
其实,不忠的本质是逃避。
很多人出轨并不是因为第三者多优秀,而是无法面对关系中的问题。比如丈夫逃避妻子的抱怨,妻子逃避丈夫的冷漠。
向外寻找慰藉,本质上是一种“情绪逃兵”的行为。但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把裂缝越撕越大。
18个月效应告诉我们:爱情不是永动机,它需要不断加油。当激情退去时,别急着否定爱情,而是告诉自己:“哦,原来我们到下一个阶段了。”
这时候,与其纠结“他为什么变了”,不如一起探索“我们还能怎么变好”。
我接触过一对结婚三年的夫妻。妻子发现丈夫给女同事的朋友圈点赞后大吵一架。
丈夫说:“点赞不代表我喜欢她,只是觉得和你没话聊了。”
后来他们约定,每天睡前放下手机聊20分钟。三个月后,妻子说:“我们现在聊天的内容比热恋时还有意思。”
你看,危机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危机当成终点。
正如一句话所说:“一段美好的关系里,不仅有两个人之间的爱,还有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东西。”
记住,18个月效应不是爱情的诅咒,而是一份提醒:激情会淡,但默契会深;新鲜感会消失,但信任会扎根。
那些走过18个月依然紧握的手,不是因为从未动摇过,而是因为动摇过后,依然选择握紧。
所以,不要再问“他会不会永远爱我”。把目光从“永远”拉回“此刻”,去给TA冲一杯热牛奶,或者约好周末一起大扫除。
当你专注经营当下的每一天,感情自然变得长久。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