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至今已经拖延了超过三年,世界各国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这场战争的演变上。
然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背后,藏着一个更深的思考——中国应从中吸取的最大教训,究竟是什么?
乌克兰战场:制空权争夺的硬仗
2024年5月,乌克兰第110独立机械化旅在顿内茨克州打出了一场漂亮的防空仗。他们盯上了天上的目标——俄罗斯的“Su-25”攻击机。
这款战机是苏联时代的老将,专门用来低空支援地面部队,机身扛揍,火力也不弱,算是俄罗斯空军在前线的一把好手。
可惜,碰上乌克兰这帮硬茬,它的好日子到头了。
5月3日,第一架被锁定,导弹拖着白烟直冲云霄,飞行员还没反应过来,机身就炸成了火球。
紧接着5月7日,第二架又步了后尘,这次是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提前侦测到目标,雷达屏幕上红点一闪,导弹就上了天。
5月12日和5月15日,剩下两架也没能跑掉,同样的剧本,同样的结局。
乌克兰这边用的是“毒刺”导弹之类的高机动性装备,操作简单,射程够用,正好克制“Su-25”这种低空慢速的家伙。
俄罗斯飞行员估计也没想到,对面防空火力这么密集,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捞着。
俄乌冲突打到2024年,已经整整两年多了,从2022年2月开战算起,双方在地面上拉锯,空中更是没停过火。
俄罗斯空军本来想着靠数量和经验压人,可没想到乌克兰的防空网越织越密。
除了第110旅,乌克兰其他部队也没闲着,肩扛式导弹和移动防空车满战场跑,愣是让俄罗斯的飞机飞一次折一次。
没了制空权,后果很直接。美西方国家的援助物资就像流水线上的货,哗哗往乌克兰运。
2024年5月那会儿,运输机从波兰、罗马尼亚边境起飞,装满了弹药、无人机还有医疗补给,直接飞进乌克兰西部空域。
俄罗斯的战斗机不敢贸然靠近,防空导弹又够不着那么远,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飞机落地卸货。
援助的路子还不止天上,地面上的补给线也畅通得很,从欧洲各国集结过来的装备,走铁路、高速公路,一路送到前线。
乌克兰这边拿了这些东西,立马分发到各个部队,第110旅能这么猛,背后少不了美西方的“输血”。
黑海博弈:制海权也没拿稳
俄罗斯在黑海的海上日子过得越来越不好受。
时间得追溯到2014年,那年俄罗斯直接吞并了克里米亚,把这个要地收入囊中。
克里米亚半岛扼守黑海咽喉,港口深水,位置绝佳,当时不少人觉得俄罗斯这手棋下得妙,等于在黑海插了一面大旗。可制海权这东西,光占个地盘远远不够,得有真本事守得住才行。
到了2022年2月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乌克兰海军的主力舰艇几乎被打没了,旗舰“赫特曼·萨盖达奇内”号早早被自己凿沉,避免落入俄军手里。
按理说,乌克兰在海上应该没啥还手之力了,可事情没那么简单。乌克兰硬是想出了“以陆制海”的法子,从岸上对俄罗斯黑海舰队下手。
他们用上了海上无人机,这种小玩意儿个头不大,却能装炸药,靠远程操控直扑目标。
2022年10月,乌克兰就用这招袭击了塞瓦斯托波尔港,炸伤了俄罗斯的“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黑海舰队一下就吃了瘪。
2023年8月,他们又出动一批无人机,盯上了俄罗斯的“奥列涅戈尔斯克·戈尔尼亚克”号登陆舰。
这艘舰当时停在诺沃罗西斯克港,乌克兰的无人机趁夜色悄悄靠近,炸药一响,舰体被撕开一道大口子,直接失去了战斗力。
俄罗斯黑海舰队开始有点慌了,舰艇不敢随便靠岸,巡逻范围也缩了水。
到了2024年2月14日,乌克兰再放大招。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宣布,他们联合海军和其他部队,用海上无人机和导弹配合,击沉了俄罗斯的大型登陆舰“凯撒·库尼科夫”号。
这艘舰可是黑海舰队的老将,1991年就服役了,能装500吨物资和200多名士兵,结果在乌克兰的精确打击下,带着满载的装备沉进了黑海海底。
消息一出,俄罗斯方面只能承认损失,舰队的士气又被削了一截。
从2022年到2024年,黑海舰队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接连损失了“莫斯科”号巡洋舰、“萨拉托夫”号登陆舰,现在又加上“凯撒·库尼科夫”号,账面上的战力被一点点啃掉。
美西方的“输血”:消耗战的推手
俄罗斯在制空权和制海权上都没能彻底卡住乌克兰的脖子,这就给美西方国家留下了大把机会,援助物资像开了闸的水,哗哗往里流。
2022年冲突刚爆发,美国就带头扔出了270亿美元的军援大礼包,里面装满了“标枪”反坦克导弹、“海马斯”火箭炮,还有成堆的弹药。
欧洲也没闲着,德国送来了“豹2”坦克,英国打包了“风暴阴影”巡航导弹,波兰更是把自家的苏制装备一股脑儿塞给乌克兰。
到2023年,援助的节奏一点没慢,北约国家开了个会,又凑了上百亿欧元的资金,连F-16战斗机的交付计划都提上了日程。
2023年7月,乌克兰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了刻赤海峡大桥,这座连接克里米亚和俄罗斯本土的命脉被炸得停运了好几天,补给线直接卡壳。
美西方的物资趁机加速涌入,2024年全年,乌克兰收到的援助总额已经逼近千亿美元,光武器就包括了上千架无人机、数百门火炮和几十套防空系统。
乌克兰这边靠着源源不断的援助,把战线稳在了东部和南部,顿内茨克、赫尔松这些地方打得难解难分。
俄罗斯想速战速决的算盘落了空,2022年2月开战时,他们想着几个月就能拿下基辅,结果两年多过去了,连制空制海都没搞定。
台海局势:不一样的战场逻辑
台海的局势跟乌克兰战场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台湾问题从根上说是中国自己的事,可西方国家硬是掺和进来,把它推上了国际舞台。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开始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给台湾地区提供武器支持,卖过F-16战斗机、爱国者导弹,还时不时派军舰过台湾海峡亮肌肉。
到了2020年代,这种动作更频繁了。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中国在台海周边举行大规模军演,震慑意味很浓。
2023年,美国又通过了《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直接拨款20亿美元军援台湾,还计划把“海马斯”火箭炮和反舰导弹塞过去。
西方这边显然是想给“台湾当局”撑腰,让他们有底气“以武拒统”。
台湾就窝在中国东南沿海,离福建最近的地方不过100多公里,厦门到金门甚至能看见对岸的灯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片区域早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百万部队枕戈待旦,东部战区常年演练登陆作战,火箭军导弹瞄着海峡随时待命。
反过来看美西方,他们的处境就没那么舒服了。
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力量主要靠关岛、日本冲绳和韩国乌山这些基地支撑,离台湾少说也有上千公里。
2023年,美军在关岛部署了B-52轰炸机群,还往日本横须贺港增派了“罗纳德·里根”号航母,可这些家当要真打起来,补给线得横跨整个西太平洋。
2024年,中国海军的055型驱逐舰和052D型驱逐舰多次在东海、南海巡航,舰载雷达和反舰导弹的射程已经能覆盖第一岛链的大片区域。
解放军还有“东风-21D”和“东风-26”这种反舰弹道导弹,射程分别达到1800公里和4000公里,专为锁死航母设计。
美西方的舰队要是敢靠近,补给船得从夏威夷或者澳大利亚出发,跑个万把公里才能到前线,路上还得防着中国的潜艇和水雷。
硬碰硬的关键:敢不敢打航母
台海要是真打起来,第一步就是掐断“台湾当局”和美西方的联系通道。
解放军早有准备,海军的航母“山东”号和“福建”号已经形成战斗力,尤其是“福建”号,2024年下水后装上了电磁弹射系统,能起飞歼-35隐身战机,直接对标美国的F-35C。
东部战区的演习从2022年起就没停过,2023年4月,他们在台海周边搞了三天联合军演,模拟封锁海域,舰艇、飞机、导弹齐上阵,把台湾围了个水泄不通。
2024年8月,中国又测试了“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速度超10马赫,射程2500公里,连美国海军的“宙斯盾”系统都未必拦得住。
这时候,关键问题就来了:中国敢不敢直接打美国航母。
2025年的中国军事实力不是吹出来的,海军舰艇总数已经超过350艘,吨位和火力都直逼美国。
反舰导弹家族里,除了“东风”系列,还有“鹰击-12”和“鹰击-18”,射程从400公里到600公里不等,能从舰艇、飞机甚至岸上发射,专治航母编队。
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看着挺唬人,日本横须贺有第七舰队,冲绳有嘉手纳空军基地,韩国还有乌山和群山的部署。
可这些基地离得近了,反而成了靶子。2023年,中国公开了“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射程3000公里,精度能打到十几米,直接威胁关岛的安德森基地。
美国也不是没还手之力,2024年,他们在菲律宾增设了4个军事据点,离台湾更近了点,还往关岛调了“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想拉近补给线。
所以台海这场仗要是打响,拼的就是谁先下狠手。解放军要是能一上来就敲掉美军航母,封锁海域的计划就成了,台湾的外部联系直接断线。美军基地再多,航母再强,离得远了也只能干瞪眼。
参考资料:王伟男,周建明.地缘政治中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2005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