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这个位于东亚一隅的神秘国度,近年来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个国家的掌舵人,金正恩自2011年接过权力接力棒以来,用自己的方式在国际舞台和国内治理中留下深刻印记。尤其是最近几年,他的地位在朝鲜内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金正恩的权力巩固之路
金正恩上台时才27岁,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局面:国内有老一代权贵的掣肘,国际上有制裁和孤立的压力。要站稳脚跟,他必须迅速证明自己的能力。回顾这十多年,他的权力巩固之路可以用“稳准狠”来形容。
金正恩接班后没多久,就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决断力。2013年,他下令处决了自己的姑父张成泽,这件事当时在国际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张成泽是金正日时代的重要人物,曾经辅佐金正恩,甚至被外界视为“摄政王”般的人物。
然而,金正恩显然不希望身边有这样一位影响力过大的“老臣”。朝鲜官方称张成泽“阴谋颠覆国家”,处决他不仅扫除了一个潜在威胁,也震慑了其他可能心怀异志的人。
这只是金正恩政治清洗的冰山一角。除了张成泽,他还对军方和党内高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据韩联社报道,2012年底到2013年间,金正恩撤换了一大批金正日时代的军方老将,尤其是那些70岁以上的高级将领。
这些人多是父亲留下的“遗产”,忠诚度未必完全倾向于年轻的接班人。通过把他们替换成四五十岁的“新生代”,金正恩不仅让军方管理层“年轻化”,也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更听话、更贴近自己思路的亲信。据统计,他上台头几年就更换了大约30%的军级干部,这种力度在朝鲜历史上并不多见。
从“先军”到“民生”
金正恩很清楚,光靠政治高压并不能长久,经济才是政权稳定的根基。他的父亲金正日奉行“先军思想”,把资源大量倾斜到军队,导致民生凋敝。金正恩上台后,开始调整这种策略。
2019年,他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减少对“先军思想”的依赖。这是个信号,说明他想让朝鲜摆脱过去那种“宁可饿肚子也要有枪”的模式。
为了落实这个思路,他采取了一些务实的措施。比如削减军费,把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又比如放松对国有企业和农场的管控,允许它们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甚至引入了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刺激生产。
2024年的国庆讲话中,金正恩再次强调要“全面发展经济”,要求各部门在2025年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朝鲜官方媒体报道说,在他的推动下,2024年的经济建设比2023年更上一层楼,住宅、工厂等项目接连完工,被称为“新变革之年”。虽然这些说法有宣传成分,但从卫星图像和边境贸易数据看,朝鲜的确在一些领域有了起色。
从孤立到灵活应对
在国际舞台上,金正恩也展现出了与父辈不同的风格。2018年,他接连与韩国总统文在寅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这在朝鲜外交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
虽然这些会晤最后没谈出什么实质成果,但至少让朝鲜暂时从孤立中喘了口气,也让金正恩在国际上刷了一波存在感。
到了2024年,朝鲜外交又有了新动向。一方面,他们废止了与韩国的军事协议和经济合作,半岛局势变得更紧张;另一方面,金正恩恢复了外交委员会这个机构,任命李洙墉为负责人,试图通过外交渠道缓和与韩国、美国甚至日本的关系。这说明他并不是一味强硬,而是懂得在高压和妥协之间寻找平衡。

两大信号
金正恩地位的提升不是空话,而是通过两件事得到了清晰的体现。这两大信号,既是权力巩固的成果,也是他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手段。
2024年5月,朝鲜官方媒体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金正恩在中央干部培训学校发表讲话。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室墙上挂着的三幅肖像:金日成、金正日和金正恩。这是外界第一次看到金正恩的肖像与他的祖父和父亲并列悬挂,这个细节意义非凡。
中央党校不是普通的学校,它是朝鲜培养高级干部的最高学府,成立于1947年,由金日成亲自创办。几十年来,这里的墙上一直只挂着金日成和金正日的肖像,象征着两位前领导人的至高地位。
现在金正恩的肖像加入其中,等于是在官方层面把他抬到了与前两代领导人平起平坐的位置。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权威的肯定,也是在向党内和全国传递一个信息:金正恩的领导地位已经无可撼动,他是“金氏王朝”正统的继承者。
从历史角度看,这种变化在朝鲜并不常见。金正日活着时,他的肖像也是在金日成去世后才逐渐与父亲并列,而金正恩上台才十多年就做到这一点,速度之快让人意外。这背后反映出他对自己权力的自信,也可能是为了应对国内外压力,需要更强的个人宣传来凝聚民心。
2024年初,朝鲜推出了一首新歌《亲切的父亲》,歌词把金正恩描述成“伟大的领袖”和“人民的父亲”。在朝鲜的文化传统中,“父亲”这个称呼有着特殊的分量。
此前,只有金日成被正式称为“父亲”,金正日更多是“亲爱的领袖”,而金正恩刚上台时被叫作“年轻的领袖”。这首歌的推广力度也非同一般。从平壤的街头到偏远的乡村,喇叭里天天都能听到它的旋律。学校里,小学生在晨会上齐声唱;工厂里,工人们干活时跟着哼;甚至在公园和广场,扩音器也会循环播放。
据一些脱北者透露,这首歌的普及速度比以往任何宣传歌曲都要快,几乎成了2024年的“全民背景音乐”。这种大规模推广,显然是为了让金正恩的“父亲”形象深入人心。
金正恩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不是运气好,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政策选择、国内环境和国际局势,都在无形中为他铺路。
尽管朝鲜长期受国际制裁困扰,但金正恩通过内部调整让经济有了些起色。比如2023年平壤竣工了1万套新公寓,这类民生项目虽然规模有限,但在宣传上很能打动人心。老百姓看到新房子落成,自然会觉得日子有盼头,对领导的支持也会增加。
另外,他推动了一些市场化尝试,比如允许街头小摊贩增多,要求国有企业自己想办法赚钱。这些措施虽然不彻底,但确实让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根据韩国智库的估算,2016年朝鲜GDP增长了3.9%,虽然之后受制裁影响有所回落,但至少说明经济并非完全停滞。粮食和能源短缺还是老大难问题,可金正恩用有限的资源挤出一点改善民生的空间,也算是一种本事。
2024年的全球局势也给了金正恩机会。乌克兰战争和中东冲突让大国忙得不可开交,对朝鲜的关注度下降。他趁机加强与俄罗斯和中国的联系,争取经济援助。比如中朝边境的贸易在疫情后有所恢复,俄罗斯也传出可能向朝鲜提供能源支持。这些外部资源虽然不多,但对缓解国内压力起到了作用。
经济改革是金正恩喊了好几年的口号,也确实有了点成效,但离真正的突破还远。国际制裁卡着脖子,基础设施老旧,市场机制又不成熟,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他想让朝鲜现代化,就得继续往这方面使劲,同时还得想办法从国际社会弄点合作机会,不然光靠自己折腾,效果有限。
金正恩在核计划上的强硬态度,是他地位提升的另一大支柱。2023年,朝鲜多次试射导弹,2024年又测试了新的指挥控制系统,这些动作表明他不打算在核问题上退让。
核计划是金正恩的王牌,也是烫手山芋。2025年,他跟美国和韩国的谈判估计还是僵着,核武器会继续发展,但这也意味着制裁不会松动。
金正恩现在地位高了,反对的声音少了,但这不代表内部就铁板一块。如果决策太集中,或者下面的意见上不来,政策出错的风险会变大。
结语
朝鲜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金正恩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度。中央党校挂像和《亲切的父亲》这两大信号,既是他权力巩固的象征,也是他塑造形象的手段。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精心布局。
未来,朝鲜往哪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正恩的政策能不能落地,国际环境会不会给机会。外界会继续盯着这个国家,看它能在夹缝中走出什么样的路。
参考资料:
统计:朝鲜2016年经济增长3.9%创17年来新高 | 韩联社
朝鲜发布新歌,赞颂金正恩亲切慈父 | 凤凰网
朝鲜官方公布张成泽罪名:与金正恩同床异梦 | 环球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