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4月2日的李嘉诚与贝莱德港口交易,突然按下了暂停键。据长和消息人士透露,港口交易案暂缓,至少4月2日不会签订任何出售协议。这一消息,表面上看是长和主动调整决策的结果,但背后离不开国家的出手。这是因为,这是一场我们必须要赢的博弈。
李嘉诚计划出售的43个港口遍布23个国家,其中最关键的是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巴拿马运河是全球海运的“黄金动脉”,占全球贸易量的6%,而中国有21%的商船需要通过这条运河,每年的贸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可谓中拉贸易的重要纽带。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表面上看,贝莱德财团只是进行商业收购,但实质上却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其董事会中有三位成员曾在五角大楼任高官,而CEO更是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有着秘密接触。
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声称,巴拿马运河代表着美国的战略利益,一旦美国控制这些港口,就可能向中国商船征收每次高达150万美元的“战略使用费”,甚至通过数据监控对中国航运进行精准打击。这无异于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套上了一根“绞索”。
巴拿马运河的港口不仅仅是资产,更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其数据包含军事和能源运输的路线信息,一旦被美国掌控,中国的“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将面临系统性威胁。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经济胁迫。这番话虽平淡,却字字针对李嘉诚这笔交易。
在这场“世纪交易”中,中国打出了三张王牌。首先,外交部连续三次发表声明,将此交易定性为“经济胁迫”,并警告不要损害他国的正当权益。港澳办则罕见转发了《大公报》的社评,严厉批评李嘉诚“见利忘义”,质问企业家的良知何在。这种官方与民间舆论的结合,直接将李嘉诚推上了“卖国”的审判台。
巴拿马运河
随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反垄断调查,指控贝莱德与长和的资本运作可能操纵全球物流定价权。这一举措表明,即便交易是在境外进行,只要损害中国的市场竞争,中方仍可行使“域外管辖权”。
在舆论方面,《大公报》连续发表了5篇社评,将李嘉诚与华为的任正非相对比,指出他们之间的高下立判。网友们则用“无腰骨跪低”来嘲讽他的胆怯,前香港特首梁振英更是提出灵魂拷问:“商人究竟有没有祖国?”这种舆论压力已经远超商业范畴。
长和为何坚持出售港口?表面上的原因是,这一业务只占其总收入的9%,出售后可以获得228亿美元的现金流以“止血”。但更深层原因是,李嘉诚家族急于从全球地缘冲突的漩涡中抽身,尤其是在其海外资产近年频遭欧美审查的情况下,贝莱德承诺的“政治庇护”显得尤为诱人。然而,这种“商业理性”在中国的“国家理性”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港口交易
那么,这场闹剧将会如何收场?从目前看,这笔交易可能有几个结局。
第一,若市场监管总局认定交易危害国家安全,可以直接援引《反外国制裁法》,冻结涉及的资产。港府也可以动用《国安法》来叫停交易。在法律的威慑下,无论是贝莱德还是其它参与者,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商业行动。
第二种可能是,长和实业可能会将部分相对不敏感的港口,譬如在埃及、泰国等中立国的港口出售给中资企业,而保留涉及巴拿马运河的关键部分,以避免单边受制于人。这虽然会让李嘉诚少赚一些钱,但至少可以保住其家族在中国的根基。
第三,若长和执意推进交易,中国可能将鼓励国内像华润、中远海运这样的国企进入香港市场,正面竞争长和在当地的燃气、电讯等垄断业务。此外,更为致命的是,《反垄断法》的审查可能会延伸到长和的全球资产,届时李嘉诚恐怕会成为不折不扣的“全球公敌”。
交易是“暂缓”
根据长和的表态,交易只是“暂缓”,并没有完全“终止”,这意味着未来还可能存在变数,所以需要有万全之策。关于巴拿马港口的博弈,早已超出商业本身,它关乎中国企业的出海,更关乎中国在全球航运的布局,所以这一次我们必须要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