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
在中国的布局及李嘉诚出售港口与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参股和国家主权安全问题
作者:中国社科院 国际易联
北京乾圆国关文研基地主任 郑文明
于2025年3月31日
一、美国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在中国的布局:
贝莱德(BlackRock)作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十分广泛且深入。 其在中国的投资策略和业务扩展体现了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和长期看好。
1. 投资领域与布局:
2009年,贝莱德设立北京代表处。
2016年,贝莱德集团在中国市场发行首只QDLP基金。
2017年12月,贝莱德集团旗下公司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于成功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WFOE PFM),并为中国的合格机构及高净值投资者提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同时,贝莱德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中国在岸投资服务。
2018年,贝莱德集团在中国市场发行首只私募证券基金。
2019年,贝莱德集团完成在中国提供私募投资顾问服务的登记备案。
2021年,贝莱德获批中国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贝莱德建信理财获准开展理财业务。6月,贝莱德基金上报了第一只公募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基金。7月,贝莱德基金上报了第一只公募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基金。12月1日,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开放日常申购、赎回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
2022年,贝莱德基金在中国市场获批成为首家参与QDLP试点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建信理财参与养老理财试点,美国威瑞森通信(Verizon)将为贝莱德(BlackRock)在其新的哈德逊城市广场总部建设一个私有5G网络。 6月30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与贝莱德集团(BlackRock)携手合作,首次在中国市场推出重点布局多只ESG ETF基金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美国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贝莱德自从进军中国以来,在中国的投资覆盖了多个行业,包括互联网、消费、新能源、金融等。 其重仓的中国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中国平安、支付宝、贝壳找房、公牛集团、小米集团、网易、福耀玻璃等知名企业的股份。 此外,贝莱德还持有理想汽车、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企业的股份,显示出其对绿色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关注。
最近,贝莱德通过收购李嘉诚旗下的港口资产,进一步加深了其在中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 同时,贝莱德还通过参股中银基金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21年正式获批设立独资公募基金公司,这标志着其在公募基金领域在中国的进一步深耕。
2. 历史背景与战略意义:
贝莱德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逐步加深了其在华业务的布局。 其早期通过参股中银基金进入市场,并在2021年设立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贝莱德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潜力和金融市场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3. 多元化投资策略:
贝莱德的投资策略不仅局限于股票市场,还涉及债券、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例如,其在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布局也较为显著,这表明其投资策略具有多元化特点。 此外,贝莱德还通过发行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产品和私募基金产品,积极参与中国内地股票和债券市场。
4. 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贝莱德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主要体现在其持续加仓中国资产以及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认可上。 例如,贝莱德在2024年继续增持李宁、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的股份,并看好中国消费市场的崛起。 此外,贝莱德还表示,中国市场的开放性和经济潜力使其成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5. 文化与挑战:
尽管贝莱德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作为外资机构的进入也面临一定的文化和制度挑战。 例如,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需要适应本地化的运营模式,并与本土企业形成竞争或合作关系。 此外,中美关系的变化也可能对其投资策略产生影响。
6. 未来展望:
贝莱德计划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力度,尤其是在私募和公募基金领域。 其目标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贝莱德有望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收益。
贝莱德在中国的布局不仅体现在其对多家中国龙头企业的投资上,还涵盖了私募基金、公募基金以及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反映了其对中国市场潜力的高度认可和长期承诺。 未来,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贝莱德的布局可能会更加深入,同时也可能面临来自中美关系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李嘉诚与贝莱德:
李嘉诚与贝莱德之间的交易涉及李嘉诚将其持有的43个港口资产出售给美国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集团,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根据证据,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0亿元),贝莱德通过此次收购成为全球第一大港口运营商。
从交易背景来看,李嘉诚的决策主要基于市场因素和企业独立风险的考量,他强调企业需独立承担风险并为顾客创造价值。 然而,这一交易也引发了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应。 由于贝莱德在中国市场的广泛布局,包括对互联网巨头、科技企业、汽车制造商以及银行等领域的投资,其与美国政府的密切关系也备受质疑。 有观点认为,贝莱德可能试图通过此次交易获取巴拿马运河的航线主动权,从而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交易过程中,李嘉诚家族在签约前突然叫停了交易,这一行为被外界解读为审时度势的结果。 有报道称,中方曾向李嘉诚发出警告,认为其出售港口资产可能损害中国的利益。 此外,有分析指出,贝莱德在中国的投资行为与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存在冲突,尤其是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这一交易被视为地缘政治博弈的一部分。
尽管交易最终未能完成,但其背后反映出国际资本与中国市场的复杂博弈。 李嘉诚作为亚洲最著名的商业巨头之一,其决策不仅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 此次事件也暴露了中国在面对外资并购时的敏感性和战略考量,同时也引发了对国家与资本关系的深刻思考。
李嘉诚与贝莱德的交易不仅是商业决策的结果,更是中美博弈、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国家安全之间复杂互动的体现。
三、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和参股与国家主权安全问题:
外资在中国的投资与参股问题,与国家主权和安全密切相关。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态度是复杂且多面的,既需要吸引外资以促进经济发展,又需防范其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
1、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通过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这表明外资在中国经济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此外,外资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提高了整体竞争力。“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表明外资在中国的长期投资前景依然乐观。
2、外资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
尽管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其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外资并购可能涉及敏感行业和关键领域,从而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例如,外资并购可能涉及国防、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的国家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经济稳定。此外,外资控股比例的增加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民族品牌丧失,以及技术空心化等问题,从而削弱国家的产业安全和经济自主性。
3、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设立:
为了应对上述风险,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例如,根据《外商投资法》和《反垄断法》,涉及国家安全的外资并购需进行国家安全审查,以确保外资不会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负责协调外资安全审查工作,确保外资并购不会损害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此外,中国还通过《外商投资并购暂行规定》明确了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外资并购的审查程序,进一步规范了外资准入。
4、外资并购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外资并购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是双刃剑。 一方面,外资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外资并购也可能导致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下降,甚至出现垄断现象,从而损害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独立性。例如,外资在某些关键行业中的控股比例过高,可能导致国家失去对这些行业的控制权,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5、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为了平衡外资吸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加强对敏感行业的监管,确保外资并购不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加强产业保护:通过立法保护国内产业,防止外资并购导致的产业垄断和国有资产流失。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优化外资政策: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注重外资质量,避免“劣质外资”进入中国,损害国家经济安全。
结论:
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和参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外资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外资并购也可能对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中国需要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和加强产业保护,确保外资的引入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不损害国家主权和安全。
.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