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央视6连发力挺!王蓉浪姐6淘汰内幕曝光,芒果台遭打脸

热闹星星Mo · 3 天前
1. 淘汰争议:实力歌手成“流量牺牲品”

在《浪姐6》一公舞台中,王蓉因团队总分垫底被淘汰,引发全网意难平。
1.jpeg

  • 团队拖累与赛制争议:王蓉所在小组因演员陈德容频繁忘词、动作失误导致舞台表现垫底。尽管王蓉全开麦演唱《我不是黄蓉》《哎呀》,展现扎实唱跳功底,仍难逃“末位淘汰”规则。网友质疑节目组“保流量弃实力”,尤其对比吴宣仪等流量选手百万级出场费,王蓉仅20万薪酬更显不公。


2.png


  • 剪辑争议与人设操控:节目正片大幅删减王蓉镜头及评委点评,甚至淘汰感言被剪辑弱化,被指“祭天剧本”为复活赛引流。


<hr>2. 央视罕见力挺:6条热搜力证“实力不该被埋没”

王蓉淘汰后24小时内,央视文艺频道连发6条内容为其“撑腰”,掀起舆论反转。
3.png

  • 经典舞台翻红:央视发布王蓉《我不是黄蓉》4K修复版舞台、早年专访片段,并将其作品《声声慢》《牛郎织女》列入“时代金曲典藏系列”,计划打造音乐纪实短片。
  • 行业价值观交锋:央视此举被解读为对地方台“流量至上”规则的不满。业内人士分析,王蓉未与芒果签约、拒绝全约合作,或是其被“防爆”淘汰的关键。网友戏称:“芒果台弃子,央视当宝供着!”
4.png
<hr>3. 淘汰背后:内娱综艺的“剧本化”与资本博弈

王蓉事件折射出综艺生态的深层矛盾。

  • 流量与实力的失衡:节目组力捧叶童、王珞丹等话题选手,而王蓉等实力派因“国民度集中于80、90后”,与Z世代投票群体存在代际断层,沦为流量牺牲品。
5.png


  • 赛制弊端与行业顽疾:一公淘汰制依赖知名度与团队运气,实力派常因“连坐”规则出局。网友呼吁取消该制度,给予艺人更多展现机会。


<hr>4. 王蓉的“重生样本”:从过气歌手到央媒认证“时代之声”


  • 音乐初心与转型挣扎:王蓉曾以《云不知道雨知道》《完美》等作品被誉为“七零后遗珠”,后因《小鸡小鸡》等“神曲”陷入争议。此次浪姐舞台被视为其音乐生涯的“重生机会”,却再度遭遇挫折。
6.png


  • 主流价值的破局尝试:央视力推王蓉参与《中国诗词音乐盛典》等文化项目,试图打造“去流量化”的艺人上升通道。若成功,或为内娱开辟新生态。
7.png
<hr>结语:淘汰照妖镜下的娱乐生态
王蓉的遭遇撕开了内娱的“流量遮羞布”芒果台的焦虑、央视的野心、观众对真实舞台的渴求在此碰撞。央视的介入能否推动行业反思?王蓉能否借势翻红?这场“实力VS流量”的博弈,或许正是娱乐产业转型的风向标。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