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词器“罢工”到深夜致歉
2025年3月21日,武汉青春有约巨星演唱会上,歌手吴克群因演唱去年创作的新歌时大段忘词,引发热议。据现场观众发布的视频显示,吴克群在台上无奈解释:“提词器没开,只能看大屏幕的提词,结果还是错的。”随后,他主动将歌曲重唱一遍弥补失误。然而,这一插曲并未被观众轻易“放过”,相关视频迅速登上热搜。
3月23日深夜,吴克群在微博发文致歉:“身为创作型歌手,忘词也是不应该的,不好意思武汉的各位,请持续对我进行监督。”短短几句话,评论区涌入近万条留言。有人调侃“提词器该扣鸡腿了”,也有人批评“自己的歌都记不住?”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并非吴克群首次因“失误”出圈。2024年10月,他在仙桃演出时将“沔(miǎn)阳”读成“gai阳”,自嘲“吃了没文化的亏”;同年9月,他因骑电动车未戴头盔被网友喊话“注意安全”,随后乖乖整改。这些“翻车”往事被网友翻出,有人戏称他是“娱乐圈最接地气的BUG制造机”。
<hr>舞台失误背后,明星该不该被“宽容”?
1. “忘词”是小事,态度才是关键
吴克群的道歉看似诚恳,但争议的核心在于:观众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 支持者认为:舞台事故难以完全避免。吴克群第一时间重唱并公开道歉,已比某些“冷处理”的艺人更有担当。网友“阿祖收手吧”留言:“忘词反而让现场更真实,他全场最认真!”
- 批评者则质疑:作为创作歌手,记不住自己的歌词是否职业素养不足?粉丝花钱买票,不是来看“事故现场”的。正如网友“不吃洋葱樱桃”所言:“赚了钱就该对得起观众,道歉虽真诚,但准备不足也是事实”。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娱乐圈长期存在的“敬业标准”之争。老一辈艺人常为背台词、练唱跳“玩命”,而如今部分明星依赖提词器、替身甚至假唱。吴克群的忘词,恰好踩中了公众对“快餐式演出”的敏感神经。
2. 明星的“真性情”人设:双刃剑还是保护伞?
吴克群近年频频以“自嘲”化解危机:读错字就印文化衫自黑,忘词就现场重唱,骑电动车违规立刻认怂……这种“不完美但真实”的形象,反而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有粉丝直言:“比起高高在上的偶像,我们更需要敢犯错、能改错的‘活人’”。
但另一种声音认为,过度营销“真性情”可能模糊专业底线。毕竟,医生不能因“真性情”开错药,教师不能因“真性情”讲错课。明星作为文化产品输出者,是否也该有更高的自我要求?
3. 提词器时代:科技是辅助还是“遮羞布”?
吴克群事件暴露了一个行业现象:提词器已成为演唱会的“隐形主角”。从歌手到脱口秀演员,甚至晚会主持人,离开提词器就“失语”的例子屡见不鲜。技术本为锦上添花,如今却成了“雪中送炭”。网友犀利吐槽:“提词器一关,娱乐圈得塌一半!”
不可否认,高强度巡演中,提词器能降低失误率。但当歌手连自己的歌词都记不熟,观众听到的究竟是真情实感,还是“流水线表演”?这场忘词风波,或许该让行业重新思考:科技赋能的同时,如何守住艺术的“人味”?
<hr>舞台没有“重来键”,但人生可以
吴克群的忘词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娱乐圈的众生相——有人看到宽容与成长,有人紧盯疏漏与浮躁。或许,比争论“该不该原谅”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怎样的文艺工作者?
是允许他们在失误中展现真实,还是要求他们以“零瑕疵”成为符号?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吴克群的道歉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舞台上的错误或许无法抹去,但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今日互动:
如果你是观众,能接受歌手忘词后重唱吗?吴克群的“自嘲式道歉”是真诚意还是公关技巧?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点赞最高的朋友将获得吴克群经典专辑《为你写诗》签名版一份!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