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难再拍出那样的经典了?

图片来自网络
“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
“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
这是1981年11月,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洪民生,与戏曲导演杨洁之间的一次对话。次年夏天,一支只有一台摄像机的剧组,从扬州出发,一路向西跋涉,在经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完成一部传统神话的现实重建。
1986年春节,《西游记》在央视首播。与此同时,杨洁的名字,也开始为大众熟知。这个曾经的戏曲导演,依靠一台摄像机,拍摄出千变万化。而她的后半生,也与这部电视剧再难分开。(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今日上午,新京报记者从导演杨洁的丈夫王崇秋处确认,杨洁已于4月15日下午,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图片来自网络
拍《西游记》只要“经费管够”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一首《女儿情》,温柔了中国人30年。
作为电视剧《西游记》的插曲,很难说是电视剧成就了一首歌,还是一首歌成就了一部电视剧。鲜为人知的是,《女儿情》的歌词,正是出自《西游记》导演杨洁。(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多年以后,杨洁在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描述起接手《西游记》拍摄的心绪时,连称“心潮澎湃”、“难以形容”。
1981年底,中央电视台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拟将四大名著拍摄成电视剧。在文艺部的一次小组会上,杨洁被时任副台长洪民生点将。在谈及“要求”时,杨洁只提出“经费管够”。
1982年7月16日,《西游记》在扬州开机。实际上,杨洁很快发现,剧组几乎面临着样样短缺的窘境。经费紧张,主要角色当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每集酬劳为80元,沙僧60元,其余人员更低。这样的价格,已经“吓跑”了一批当时的“明星”。
与此同时,器材与设备,同样困扰着杨洁。作为一部神话剧作,“腾云驾雾”少不了。在没有“威亚”的前提下,剧组用钢丝手工制作吊绳,几乎每个演员都有摔倒的经历;拍摄空中打斗时,让演员从蹦床往上蹦,摄像平躺,以天空为背景拍摄;没有白马,就将黑马刷上白漆,一到下雨天,马身上黑一块,白一块,“小白龙”成了“小花龙”。


图片来自网络
杨洁在回忆录中称,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旧摄像机,开拍前,需要先将焦点对好,如果演员有移动,则
就是依靠着这样一台摄像机,杨洁拍出了腾挪闪转,拍出了“七十二变”,拍出了观众眼花缭乱的交错感。(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1985年,“中日第二届电视艺术交流会”上,日本NHK电视台的导演问杨洁,“你们的《西游记》角度变化那么多,用了几台摄像机?”杨洁重复回答了三遍“一台”,日本同行依然无法相信,摇头惊叹“这是不可能的”。
第一位女制片人
比现实困难更让杨洁为难的,是抽象的“怎么拍”。
尽管今天,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在当时,这四人应该长什么样,没人能说得上来。“一个猪八戒的肚子跟脸,那个鼻子长还是短,颜色是黑还是白,脸上要不要长毛,不知道啊,我们是一集一集那么下来不断的修改,起码修改上百次。”

图片来自网络
从开机到最终完成,《西游记》剧组历时6年,从南到北,足迹遍布中国及印度、泰国。6年里,杨洁与担任摄像师的丈夫王崇秋一道,将剧组当作家庭经营,她成了“家长”。剧组内有成员过生日,所有人一起庆祝;逢年过节,也会邀请家属前来探班。

图片来自网络
《华商报》此前报道,《西游记》剧组的行李装了七八辆车,每次转点,包括杨洁在内,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自己装车、卸车。
“那时候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对事业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不像现在的演员,出门动辄有助理、保镖。让现在的演员在一个剧组待六年也是不可想象的。”丈夫王崇秋说。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外时间长了,议论开始出现。“谁拍电视剧会这么慢?绣花也绣出来了!”“国家不该拿这么多的钱让她去游山玩水!没有把《西游记》停拍,是最不明智的决定。”非议鹊起,央视在压力下,派出一支三人的调查组,来实地检查拍摄进度。调查组在与剧组同吃同住一个星期后,面对发霉的面包和“鼠患不断”的宿营地,调查组选择告辞,非议迎刃而解。
尽管经费紧张,为了拍摄质量,杨洁也会展现出强硬的一面。王崇秋回忆,"祸起观音院"里的火烧场面,杨洁坚持着火的寺院必须用特制的模型,制片主任却主张用纸扎。两人互不退让,领导最后拍板,杨洁兼任制片人,领导制片主任。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这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




图片来自网络
“我也迈不过去”
实际上,杨洁并非科班出身。她曾经表示,自己的学历是“三天小学,一个礼拜中学”。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青岛市,作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杨洁,发出了第一条“青岛解放”的消息。
1954年,杨洁从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961年开始担任戏曲节目导演。此后的二十年,杨洁的身份,一直是 “戏曲导演”。
《西游记》之后,重播超过3000次,创造收视神话。而杨洁的后半生,也与这部电视剧再也无法分开。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记者向她提出采访要求。于是,她开始创作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
“2004 年,我心脏病犯了。再也跑不动了,干脆给自己放一个大假。看看别人拍的电视,在家写《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拍摄的那些故事。这本书最初叫《旧梦重温》。一家杂志拿去发表了,还删掉了几万字。老王(王崇秋)鼓励我完整地写出来。现在读书的风气没有我们年轻时那么重了,我说老王,就你感兴趣,那我就为你一个人写吧。”

脍炙人口的《敢问路在何方》在面世前,险些因为“编曲不够传统”,遭一票否决。杨洁亲自写信反驳,力主保留这首歌曲。
“我是《西游记》的导演,应该对全剧的艺术负责。领导相信我能拍好这部戏才用我。既然由我负责,就请不要干预!”杨洁在信的结尾处强调。
这个生于革命干部家庭,自小独立的女导演,很难说没有“孙悟空”的影子。因为与制片主任意见不合,曾经先后撤换过5任制片主任。
“我也拍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知名度都没有《西游记》高。我也迈不过去,没办法。”她有时候会感慨,也想做多一点尝试。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的牵挂。(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被问及好莱坞版《西游记》时,杨洁这样回答道:
“但愿他们能够理解深刻而不要走得太远。”
新京报记者 王煜 全媒体编辑 一鸣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