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行!你上!》的片场,姜文盯着监视器里的于和伟,突然喊停:“和伟,你这眼神里缺了点‘狠’,再琢磨琢磨。” 于和伟点点头,走到角落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对角色的批注。他想起刚入行时,为了演好一个小角色,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夜,站在街头观察了三个小时的流浪汉,回来后把对方蜷缩的姿势、浑浊的眼神都画了下来。
于和伟
童年的艰难岁月,像刻在骨子里的印记,让于和伟格外懂得珍惜。小时候家里穷,难得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母亲总是把最大的那个塞给他,哥哥姐姐们则啃着玉米面窝头。有次他把馒头掰了一半给三姐,三姐笑着说:“小弟吃,姐不饿。” 后来他才知道,三姐那天饿得差点晕倒在地里。这份恩情,他记了一辈子。成名后,他特意在三姐家附近开了家小超市,让姐夫打理,“不为赚多少钱,就想让姐能轻松点”。
你行,你上
于和伟对表演的较真,在圈内是出了名的。拍《觉醒年代》时,为了贴近陈独秀的气质,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片场,对着镜子练习抽烟的姿势、说话的语调,连走路的步幅都反复调整。有场演讲的戏,他连续拍了八条,直到嗓子沙哑得说不出话,导演说 “可以了”,他却坚持要再来一条:“情绪还差点意思。” 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塑造的角色个个深入人心。
生活中的于和伟,却有着难得的柔软。每年母亲生日,无论多忙他都会赶回家,亲手给母亲做一碗长寿面。母亲牙口不好,他就把面条煮得烂烂的,卧荷包蛋时特意把蛋黄搅散。有次在外地拍戏,他视频给母亲祝寿,看到母亲鬓角又添了不少白发,挂了电话后偷偷抹了把眼泪,第二天就请了假飞回家。
于和伟
他从不摆明星架子,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喜欢和他打交道。有个场务的孩子得了重病,于和伟悄悄匿名捐了一笔钱,还托人找了最好的医生。有人问他为啥不声张,他说:“帮人不是为了让人感激,能帮到就好。” 这种低调的善良,和他在荧幕上塑造的那些气场强大的角色,形成了奇妙的反差。
如今的于和伟,依旧保持着初心。他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大志向,就想演好每一个角色,照顾好家人。” 在他看来,成功不是获得多少掌声和荣誉,而是当回首往事时,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尽力了,我感恩了。” 这份简单而真挚的信念,支撑着他在演艺道路上稳步前行,也让他成为了全家的骄傲,成为了观众心中值得信赖的 “叔圈顶流”。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