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八卦成了韭菜收割机?
当黄晓明被网红当提款机使唤,"仗义"变成致命弱点这件事可真够魔幻。两网红互撕能扯上黄晓明,直播要钱、聊天记录当筹码、500块就能听明星录音,这些操作把吃瓜群众当ATM机了。重点根本不在于黄晓明和叶珂的绯闻真假,而是明星背书到底值多少钱,以及娱乐圈朋友为何总成背刺主力。
从曝光的聊天记录来看,朱旭栋这个"妖怪"不简单。三年前就开始收集各类明星合作素材,给黄晓明录制祝福视频的商务合作,表面上说是项目推广,实际上就是给自己留后手。去年李佳琦助播被挖角事件早有先例,网红总能把明星资源转化成流量密码。这次暴雷的项目被扒出年化收益高达18%,明显是庞氏骗局的套路,黄晓明团队居然没做尽调就录制背书视频,这跟范冰冰当年站台"三三系"传销案简直如出一辙。
更值得警惕的是新型网络碰瓷产业链。京圈F1这种职业打假网红,专门盯着明星背书项目找漏洞,500块入群听录音的操作,完全是灰色地带的盈利模式。数据党应该记得,去年某带货主播被曝收钱删差评,类似事件月均发生3.2起。现在升级到用明星隐私做要挟,已经形成"扒黑料-建社群-卖门票"的完整产业链,这类灰色经济规模去年被估算超过20亿。
明星团队现在必须补上风控课。张韶涵被亲妈勒索的教训过去才几年?专业背景调查和合同约束条款早该成为标配。建议参考王宝强离婚案后的资产保全模式,所有商业合作必须由专业法务团队过三关。公众人物真要帮忙站台,学学刘德华只给残联项目录视频的底线操作。也别总拿"山东人实在"当挡箭牌,当年黄海波出事不也说是性格太直?
说到底,这波闹剧里最惨的还是普通投资者。冲着明星背书投的钱,转眼变成网红互撕的筹码。真要较真起来,黄晓明可能需要参考《广告法》第五十六条,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最高可罚三倍违法所得。但比起法律风险,路人缘崩盘才是致命伤。建议明星们学学胡歌,除了作品啥都不掺和,省得哪天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