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人生成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宁静

扁舟月下 · 8 小时前
笔者多年前读《三国演义》时,一直觉得诸葛亮是个军事天才,无论是前期的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鏖战赤壁,还是后期的七擒孟获平定南越、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感觉诸葛亮用兵真如神,笔者曾一度认为军事家是诸葛亮最大的标签。
1.jpeg

后来,我读到正史《三国志》,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从《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陈寿的评语是这么记录的: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诸葛亮的才能,在整治军队方面是长处,在出奇制胜的谋略方面是短处;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军事将略的能力。也就是讲,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大于军事才能。
读到《三国志》,回想起中学时期学的诸葛亮的文章,越来越认识到诸葛亮是一位很有修养的一个人,从诸葛亮的文章中,能看出诸葛亮对于宁静是非常推崇的,在古代中国,历来都重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诸葛亮更是把宁静作为修身的基础,也就是基础中的基础,我想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成就了诸葛亮治蜀的才能。
2.jpeg

说回笔者想阐述的主题,一个人成长最大的力量就是:宁静。比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文开篇就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静的功夫是诸葛亮最为推崇的,由此也可知,诸葛亮自己也是读书读的很好的,把书读透了,儒家经典的《大学》一文开篇也说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这里不难看出,古圣先贤对静的功夫都是极为推崇的,认为人只有静了,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志向在哪里。再比如我们熟知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无论每天有多少公务要处理,都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静坐和反省,又如晚清帝师翁同龢也说过: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宁静的功夫依然很重要,笔者认为,谁拥有宁静的功夫多些,就会更容易达成目标,生活也更加从容和安宁。静,并非是指生活中的宅、不爱说话,真正的静是体现在不论行动上是风风火火也好,还是有条不紊也罢,内心始终是从容不迫的。
3.jpeg

笔者回顾自身过往的经历,就不难发现,往昔的自己实在是太焦躁、太着急,做任何事情都太注重一个结果,真正的做事,应该是心中有想要达成的结果,但是允许给自己一段或相当长一段时间逐步的去实现,在此过程中,要能耐得住寂寞、忍受的了孤独和被外界的不理解。
我观察过自己的状态和周边人的状态,很多都是遇到事情或者想要达成的目标,就想急切的去实现它,一开始非常热情,但很快就发现结果的实现并不是这么轻轻松松,于是就打起了退堂鼓,很快就放弃了,之后的日子都拿来虚度了。比如笔者多年前想学竹笛,然后就迫不及待的买了竹笛,自己吹了几天,发现想要学会并非易事,指法有很多,还有各种音的技法,比如什么滑音、颤音、历音等,于是学了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现在回想起来,不是自己学不会,而是自己太急躁了,不懂得宁静从容,这么多年的功夫,如果每天学那么一点点,学起来也不会太累,到现在也应该学会了。
4.jpeg

若是没有宁静的功夫,更多的时候只有浮躁和莽撞,结局就像《诫子书》结尾说的一样:莽撞草率、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又怎么能来得及呢!
我想,不论是做什么事情,还是一生追求的事业,都要有宁静的力量,心中有理想,但是脚步还需一步一步的去走,正如有句诗说的很好: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