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尊湃窃密华为芯片案再曝更多细节 员工以机密作“投名状”加入

中国经营报 · 4 小时前
中经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随着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尊湃窃取华为芯片商业秘密案”浮出水面。该案致使14人被判刑,首犯在内的5人获实刑,总罚金达1350万元。
随着案件的揭露,作案人群及作案手段也逐渐浮出水面。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该案知情人士了解到,这起案件涉及近百名原华为员工,从2020年年底开始,他们通过整编制挖角、内外勾结、伪造身份等手段窃取华为Wi-Fi芯片核心技术,涉及芯片的射频、SoC、数字、算法、解决方案、封装等各个环节。
多位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案件在揭露“人才挖角+技术窃取”的黑色产业链的同时,通过此次判罚也强化了刑事保护的震慑力,高额罚金和多人被判实刑凸显司法机关对侵犯商业秘密的“零容忍”,从法律角度看,这是国内首个将“技术密点重合率”作为定罪核心依据的重大知识产权刑案,为未来商业秘密侵权案提供可量化的司法鉴定范式。
精心策划的窃密链条
此前警方通报显示,2021年2月,华为海思原高管张某、刘某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在离职后设立某科技公司,以支付高薪、股权利诱等方式,诱导多名原公司研发人员跳槽至其公司,并指使这些人员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获取权利公司芯片技术信息,抄袭并运用于张某公司设计的同类型芯片上,企图以此非法牟利。经鉴定,侵权芯片技术有40个技术点与原商业秘密的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构成实质性相同。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通报中的张某从2020年年底就开始谋划从华为窃取核心技术一事。他首先拉拢了其在华为海思的原下属,随后又陆续拉拢了数名技术人才,形成了一个Wi-Fi芯片核心高管团队。然而,这个团队并非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对原华为产品端到端人员进行整编制挖角,涉及芯片的射频、SoC、数字、算法、解决方案、封装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了一个近百人的窃密团队。”
2021年年初,尊湃正式成立,对外宣称专注于Wi-Fi6芯片研发和生产,并陆续在南京、上海和深圳设立研发团队。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来自华为海思的前员工占比高达60%。上述知情人称:“这些员工并非一次性加入尊湃,而是为了掩人耳目、里应外合,采取分批离职的方式。更有甚者,多人在华为任职期间,就利用周末时间到尊湃工作,更有甚者白天在华为上班,晚上前往尊湃工作。”
“而这些华为前员工在离职前,大量访问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文档,通过抄写、拍照、截图等方式,窃取芯片电路图、版图、规格参数等核心机密,并将这些信息作为‘投名状’入职尊湃。”上述知情人士补充道。
在获得这些“投名状”后,尊湃一路高歌猛进。张某在此前的采访中提到,“尊湃在2022年5月已拿到2021年年底投片的RFIC回片并成功点亮”,并“预计于2022年年底推出Wi-Fi 6路由器量产芯片”。
与此同时,2022年到2023年期间,尊湃获得了连续多轮融资。其中2022年5月,尊湃获得10余家机构数亿元Pre-A轮融资;同年11月,再获Pre-A+轮投资;2023年1月,又有多家机构参投其A轮融资。
一位芯片产业链人士表示:“尊湃6个月内实现了华为10余年的产品竞争力,严重不符合产品研发规律。”
尊湃与张某等人窃密一事在2023年年底东窗事发。2023年年底在公安部指挥部署和江苏警方的大力配合下,上海警方成功侦破了这起尊湃侵犯华为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查扣存储侵权芯片技术的服务器7台,在侵权芯片投入量产前及时予以查处。
经鉴定,该窃密团伙的侵权芯片技术中,有40个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的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构成实质性相同,导致华为的商业秘密泄露。最终,14人被判刑,其中首犯张某在内的5人获实刑,总罚金达1350万元。
相对业内类似案例,此案件处罚刑期长、罚款金额大。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庞珊珊对记者分析道,本案中,犯罪嫌疑人长期进行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商业秘密窃取,“整编制挖角”近百人,40个技术点与华为密点90%以上同一性,且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使华为投入13年、超9亿元研发的Wi-Fi 6/7技术被系统性复制,削弱了华为在国际Wi-Fi 7标准制定中的议价权,潜在专利费损失达每年1亿~2亿美元。相比造成的巨额损失,罚没的金额不算大。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赵占领对记者表示,该案件量刑比较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被窃技术涉及华为芯片核心商业秘密,研发投入巨额资金,被告通过系统性手段(离职前截屏、摘抄代码)非法获取多项技术密点,给华为公司造成的损失巨大;二是犯罪的主观恶意比较明显,被告在竞业禁止期内成立竞争公司,以高薪利诱多名前华为员工,且犯罪所得巨大;三是该案由公安部督办,彰显国家打击核心技术窃密的决心。
筑牢商业秘密的篱笆
不仅是“尊湃窃密华为芯片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隐蔽化的特点,给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多位法律人士看来,此次案件对类似的商业机密以及知识产权侵权等案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庞珊珊表示,从法律角度看,这是国内首个将“技术密点重合率”作为定罪核心依据的重大知识产权刑案,为未来商业秘密侵权案提供可量化的司法鉴定范式。
赵占领认为,可以强化刑事保护的震慑力,高额罚金和多人被判实刑凸显司法机关对侵犯商业秘密的“零容忍”,推动维权模式从民事索赔转向刑事公诉。揭露“人才挖角+技术窃取”的黑色产业链,警示企业需建立技术来源追溯机制和离职审计制度,以规避商业秘密侵权风险甚至刑事风险。企业需要完善技术隔离措施,部署研发部门权限分级和操作日志追溯系统,防范“带密离职”。
实际上,近年来,国家法律重视并持续完善关于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条例,2025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将假冒服务商标纳入刑事打击范围,并降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入罪门槛。
与此同时,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依法严打各类侵权假冒犯罪。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3.7万余起。
对于企业而言,防范商业秘密泄露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尊湃窃密华为芯片案再次为企业敲响了警钟,提示企业在人员管理和技术研发方面必须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
庞珊珊建议,企业要加强人员流动管理,强化竞业协议,对高管及核心技术岗位设置离职跟踪,要注意化名、劳务派遣等规避行为。增加离职审计,监控员工离职前数据访问行为,对非常规操作(如批量下载、截屏)实时预警。在技术上筑牢商业秘密的篱笆。核心的商业秘密数据要进行分权管控(如芯片版图仅授权特定工程师),并采用技术手段进行加密。一旦发现有侵犯己方商业秘密的行为,企业应及时采取法律措施维护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民事诉讼、刑事报案等措施。
赵占领也建议,企业要制定分层保护策略,专利与商业秘密组合运用,专利保护技术框架,商业秘密保护核心工艺(如芯片制程参数)。另外,企业的保密体系制度化,除了与掌握核心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还可以从技术和管理角度完善自身商业秘密保护,比如分设技术访问权限,留存操作日志以备追溯。面对商业秘密被泄露或者窃取,企业可综合采用民事侵权诉讼与刑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日常经营管理中应该加强对于员工遵守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及法律意识的培训教育。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