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赛场踢出的“文旅好球”,能量有多大?“苏超”交出惊艳答卷。前八轮现场观赛人数突破110万,前七轮带动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成为城市撬动“吃住行游购娱”超级入口……这场从绿茵场蔓延至全域的文旅热潮,其深层密码在于精准把脉群众核心需求。
赛事主办城市各显其能,将文旅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景区为客场球迷免费开放,城市伴手礼承载满满心意,满足游客归属渴望;非遗集市与文化夜市环绕赛场,文创产品与地方特产在烟火气中流光溢彩,唤醒深层文化认同;商圈观赛点实现撸串、看球两不误,对接夜生活多元需求。一张小小球票化作城市体验钥匙,折射“一城一策”精细化服务理念。
赛场内外,服务温度在细节中流淌。扬州2万余份防暑药品严阵以待,雾炮车和冰块送来清凉,直击盛夏观赛“热”点;常州对群众“开放停车位”呼声秒速响应,24小时落实5000个免费车位,连宠物托管区都细致安排;疾驰的球迷专列一站直达,地铁延时运营,定制专属停车位……这些看得见的诚意,将“宠粉”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
“苏超”将90分钟赛事延伸为全天消费链,源于对生活节奏的精准把握。为无缝衔接夏夜生活,更新开球时间为19:35;户外商圈“第二观赛点”前汇聚的助威声浪,让场外观众同样感受运动激情;赛后街头欢聚在柔性管理下升腾,体育赛事蜕变为全民共享的节日。种种设计,回应群众社交需求和情感释放。
当前,文旅消费格局正被情绪价值和场景体验重塑。“苏超”构建的沉浸式场域之所以能引发市民、游客自发传播,关键在于紧扣当下消费者核心诉求——不仅要传统观光“在看”,更要“在场”真实体验与情感共鸣。球迷在夜市举杯呐喊、在非遗摊位驻足流连,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
“苏超”印证“体育+”的乘数效应,不少省份也在尝试用“赛事语言”讲好消费故事。文旅繁荣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流量规模,而在于能否将人潮转化为持久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唯有立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完善文旅产品矩阵,为“赛事引流+文旅托举”提供支撑,方能将单一观赛升华为复合型消费。
文旅热的原动力往往不在宏大叙事,而在市井烟火的需求响应。接住“文旅好球”的要诀,在于深刻体察一方水土,以地域特色满足文化渴求,以精细服务破解民生痛点。唯有将文旅根系深扎群众土壤,消费引擎才能持续轰鸣,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本报评论员何磊静)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