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央视《等着我》主持人现状:舒冬转岗,李七月失去竞争力

山河新闻 · 7 小时前
曾在央视荧幕上掀起收视热潮的《等着我》,是无数观众心中的 “情感记忆”。这档 2013 年 9 月以特别节目形式试播的寻人类节目,因反响热烈在 2014 年 4 月正式转为央视一套周播节目,每周日晚八点,无数家庭会准时守在屏幕前,见证失散亲人重聚的瞬间。节目巅峰时期单期收视率突破 5%,相当于全国每 20 个人里就有一个在追更,累计帮上千个家庭圆了 “团圆梦”。早期由倪萍担任核心主持,她以细腻的共情力把控节目情感节奏,直到 2018 年 5 月因身体原因退出,舒冬从 “寻人团长” 接棒成为主持核心,李七月也凭借温柔的风格从外景岗位站稳脚跟。
然而,这档现象级节目没能抵挡住行业变迁的冲击。2022 年,《等着我》在改版后停止常态播出,只偶尔推出特别企划,留给观众满屏感慨。如今三年过去,当年撑起节目的两位主持人舒冬与李七月,各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的现状,也折射出传统媒体主持人在行业变革中的生存挑战。
1.jpeg

《等着我》的落幕:行业变革下的节目退场
《等着我》的停播,并非偶然。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传统电视观众被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分流严重 —— 原本守在电视前看节目的观众,逐渐习惯用手机碎片化获取信息,寻人类故事也能在各类社交平台看到,节目失去了 “独家性” 优势。更关键的是,节目模式长期单一:每期流程多为 “当事人讲述经历 — 寻人团反馈线索 — 现场团聚”,相似的叙事结构让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后期收视持续下滑。
2019 年,节目还曾遭遇商标纠纷,央视提交的 “等着我” 商标注册申请一度被驳回,虽然后来通过复审保住了商标,但也消耗了团队精力。真正让节目空间被压缩的,是央视内部的资源倾斜 —— 近年来,央视将更多预算与宣传资源投向《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这类节目既符合主流价值导向,又能打造 “文化 IP”,相比之下,情感寻人类节目的 “性价比” 逐渐降低。2021 年起,《等着我》的播出频次就从每周一期缩减为每月两期,2022 年干脆停掉常态版,仅在重要节点推出特辑。节目落幕,曾依托这档节目发光的主持人,也不得不面临 “重新找位置” 的现实。
舒冬:从 “寻人主力” 到 “生活主播” 的转型
舒冬的央视之路,起点不算低。这位 1982 年出生的北京人,拥有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2004 年就进入《中国电影报道》实习,2005 年还曾主持凤凰卫视的特别节目,积累了初期的主持经验。2008 年,他正式入职央视,先在科教频道科技专题部负责幕后策划,2010 年后才转到综合频道,从外景记者慢慢转向台前。
2.jpeg

加入《等着我》时,舒冬最初的身份是 “寻人团长”—— 他需要带队深入偏远地区,走访当事人的老家、旧居,核实线索真实性。有一次为了找一位失散 30 年的老人,他带着团队在贵州山区辗转了半个月,每天走山路、访村民,最后在一个废弃的老屋里找到关键证人,那段经历后来被做成节目片段,观众记住了这个 “肯吃苦、不浮躁” 的年轻人。随着倪萍退出,舒冬凭借稳重的形象、理性的表达(面对当事人情绪激动时,他从不会过度煽情,而是先递上纸巾,再慢慢引导讲述),被倪萍钦点为接班人,成为节目核心主持,还因高学历被观众称为 “央视最高学历男主持”。私下里,他的生活十分低调,只偶尔被拍到与演员妻子一起逛超市,家庭状态稳定。
2022 年底,《等着我》停播后,舒冬被调往生活服务类节目《生活圈》。这档日播节目主打 “实用生活技巧”,内容多是教观众如何挑选新鲜蔬菜、怎么搭配家常菜、冬季保暖小窍门,预算和收视关注度远不及《等着我》。为了适应新节目,舒冬不得不从零学起:提前背菜谱、跟着厨师练切菜,甚至去菜市场跟摊主请教 “如何辨别注水肉”。2025 年 2 月,有媒体拍到他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画面:穿着浅蓝色围裙,站在临时搭建的操作台后,手里拿着玻璃罐,耐心给围坐的社区阿姨讲解 “腌泡菜的关键步骤 —— 白菜要先晒半干,盐和糖的比例要 1:2,这样泡出来才脆”,说话时还不时用筷子夹起样品让大家尝,曾经在寻人类节目里沉稳对话当事人的他,如今的镜头画面里满是烟火气,却少了过往的行业关注度。
即便如此,舒冬仍在央视体系内稳住了位置。他偶尔会参与央视的文化类特别节目,比如 “百年讲堂” 系列,负责采访学者,虽不是黄金档,但也能维持一定曝光。只是在新人不断涌入、老牌主持人占据顶流资源的央视,作为中生代的他,夹在中间显得有些尴尬 —— 既没有新人的新鲜感,也没有老将的国民度,转岗后的 “降级感” 肉眼可见。
3.jpeg

李七月:从 “情感主持” 到 “助农达人” 的落差
相比舒冬留在体系内的选择,李七月的道路更显曲折。这位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主持人,2007 年通过第六届央视主持人比赛出道,刚进台时并没有直接做主持,而是从外景记者做起 —— 在《远方的家》节目组,她跟着团队跑遍全国偏远地区,从新疆的沙漠绿洲到云南的深山村寨,常常背着几十斤的设备翻山越岭,采访当地居民时,会提前学几句方言,坐在老乡的炕头上拉家常,这种 “接地气” 的风格,让她在观众中积累了第一批好感。
2014 年,李七月加入《等着我》,负责 “情感互动” 环节 —— 当当事人与亲人团聚时,她会悄悄站在一旁,递上鲜花或拥抱,眼神里的温柔总能精准安抚情绪;遇到暂时没找到亲人的当事人,她会轻声说 “我们不会放弃,会继续帮你找”,没有刻意煽情,却总能戳中观众泪点。那段时间,她被不少观众视为 “董卿接班人”,认为她既有亲和力,又有文化素养,未来可期。
《等着我》停播前,李七月就已面临转型。2020 年,她被调往农业农村频道,主持纪实类节目《大地讲堂》,内容多是讲解农业政策、农村发展案例,这类节目受众面窄,收视率长期低迷。她曾尝试在节目里加入 “外景走访” 元素,比如去田间采访种粮大户,跟着农民一起收割小麦,但仍没能带动收视。2021 年,《大地讲堂》停播后,李七月在央视的定位彻底模糊 —— 新节目资源很少找她,偶尔出镜也是主持地方农业展会,曝光度越来越低。
4.jpeg

2024 年底,李七月正式离开央视。2025 年,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看到她的动态:她转型投身助农领域,在北京没有固定住所,日常租住在郊区的小公寓,每天会开车去周边农村,帮农民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有人拍到她在河北某蔬菜基地的画面:牛仔裤沾着泥土,她蹲在菜地里帮农民拔草,手里拿着手机直播,对着镜头介绍 “这是咱们本地的水果萝卜,生吃脆甜,炖肉也入味,现在下单还能包邮”,镜头里的她没化妆,眼角有淡淡的细纹,说话时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努力挤出笑容。偶尔她会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片段,背景多是农家院或田间地头,评论区里,还有老观众留言 “想念你在《等着我》的样子”,只是这样的留言,已经很少能得到她的回复。
5.jpe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