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案解读

红磊随笔 · 6 小时前
根据公开报道及司法文书,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案”的核心事实与争议焦点可归纳如下:
事件脉络
1. 指控发起(2023年10月)
武汉大学女生杨某媛发文指控男生肖某瑫在图书馆自习期间实施“持续性自慰骚扰”,并公布5段监控视频片段及一份手写道歉信(后肖某否认自愿书写)。校方48小时内对肖某瑫作出记过处分,但未说明具体事由。
2. 舆论反转与医学争议
肖某母亲公开其湿疹就医记录(显示事发当日曾就诊),解释视频中的动作系“抓痒”,引发公众质疑。肖某称遭遇网暴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杨某则称已完成保研、通过法考并获港校博士录取。
3. 司法判决(2025年7月-9月)
• 一审(2025.7.25):武汉经开区法院驳回杨某媛全部诉讼请求,认定肖某动作“存在抓痒高度可能”,无证据证明性意图。
• 二审(2025.9.17):武汉中院维持原判,终审认定性骚扰不成立。
司法核心判决依据
1. 行为缺乏针对性
监控显示两人两小时内零交流,不符合《民法典》第1010条“针对特定对象实施性暗示”的构成要件。
2. 医学证据与常理推断
肖某提交的湿疹病史、专家证言与监控动作(持续仅3秒、幅度小)高度契合抓痒特征,杨某主张的“自慰”无医学支撑。
3. 开放场景行为认定
图书馆属公共空间,人员流动频繁,动作隐蔽性极低,与典型性骚扰情境矛盾。
校方后续处理
1. 撤销肖某处分(2025.9.20)
武大组建专家组复核后,依据司法判决撤销对肖某瑫的记过处分,承认初期调查程序存在瑕疵。
2. 杨某论文争议
杨某媛硕士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一度被知网下架,但武大核查确认其复制比仅1.9%,评审流程合规,未发现学术不端。网传“港校除名”等消息尚无官方证实。
社会反思焦点
1. 校规与司法的冲突
校方初期仅用48小时调查便作出处分,未充分验证医学证据;司法程序耗时23个月细致核查证据链,凸显校规执行需兼顾程序正义。
2. 网络暴力双重伤害
肖某瑫因指控遭人肉搜索、社会性死亡,身心健康严重受损;杨某媛亦因败诉面临舆论反噬,凸显舆论审判的破坏性。
3. 诬告与维权的边界
法院判决未认定杨某媛“诬告”,但因证据不足驳回诉求。此案警示:维权需以事实为基础,避免利用舆论施压导致次生伤害。
启示
程序正义不可替代
校方快速回应舆情却忽视证据深挖,司法程序则通过医学分析、场景还原等专业手段厘清真相,印证了复杂争议中程序严谨的重要性。
理性维权拒绝“小作文审判”
单方面控诉易引发情绪化传播,但司法仅以证据为尺。公众应在保持同理心同时,警惕未审先判的舆论暴力。
本案终审划上的不仅是法律句号,更是一次对程序正义和社会理性的重申。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