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了妆还是陈数吗?
”弹幕刷到飞起那一刻,我盯着她眼角那颗小痣——原来它一直藏在粉底下面,像暗号,只对敢看直播的人开放。
你我都懂,镜头前那张脸是商品,敢把商品拆盒给人看,要么疯,要么底气硬。
她两样都占。
3.21%的收视率听着像干巴巴数字,换算成活人就是一千多万台手机同时亮屏,集体围观一个人把脸擦回出厂设置。
我试过在家跟练,洗面奶搓到第三遍,睫毛根还黑成一坨,才想起自己压根没贴假睫毛——普通人卸妆是扒皮,演员卸妆是拆楼,钢筋水泥一掉,五官先蒙灰。
她倒好,边拆边讲解:卸眼唇用化妆棉“湿敷十秒再横向拉”能少三条细纹。
我照做,第二天眼角干纹真短了一截,瞬间明白这女人把直播开成了付费课,只是没问我们要钱。
钱让美妆品牌替我们掏了。3分钟卖空的“黄依依同款眼妆盘”我抢到一个,粉压得松,显色却轻,像给眼皮盖一层旧时光滤镜。
官方说里头塞了12项专利,我懒得读,只认一条:配色抄的是《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赴舞会的灯光——暖黄灯泡+旧上海灰尘,擦上就能自动配一段王家卫慢动作。
原来彩妆也能带剧本,演员把角色拆成色号卖回给我们,离谱,却合理。
更离谱的是中戏那帮00后。
去年选选修课,他们放着“斯氏体系”不抢,全冲进“影视化妆与角色塑造”,人数翻三倍,就为一睹陈数拿粉刷当教鞭。
课堂视频流出来,她拿一支眉笔在男同学鼻梁上“刷”一道,再让他侧脸对光,山根瞬间拔地而起——底下学生齐声“卧槽”,手机咔嚓成雷。
我隔着屏幕都心动,想起自己塌鼻梁,立马拿阴影笔狠扫,结果灰太重,像给鼻子戴了条黑纱。
到底缺了那盏舞台灯,也缺她一句“呼吸别停,角色才挂得住”。
有人把这一切总结成“化妆伦理”,听着像论文标题,其实就一句话:观众有权知道眼前这张脸到底贷了多少款。
新行规要求片尾把“真实度”打出来,跟配料表一样——磨皮多少帧、睫毛几根、鼻梁高光几毫升,全写清。
我拍手叫好,转头又心虚:以后看吻戏先扫配料表,发现男女主鼻尖假体同款,浪漫当场打折。
你说这是进步还是祛魅?
反正剧组化妆师先崩溃:以前修图师背锅,现在他们得在监视器里实时标注“此处有皱纹0.2毫米”,跟给猪肉盖章似的。
热闹看够,我关掉手机去洗碗,抬头瞥见厨房玻璃映出一张油光满面的脸——没滤镜、没补光,眼袋掉到苹果肌。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她:演员把脸租给角色,我们普通人把脸租给生活,本质一样,都要交租。
她只不过在交租同时顺手写了一张“房屋使用说明”递给我们:别怕,墙皮掉了,房子还是房子;脸卸了,人还是人。
至于那张说明书值不值50万件预售,市场说了算,但起码下次再有人嘲笑“素颜崩了”,我们能回一句:崩的是墙皮,不是地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