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告别史学大家许倬云:“我愿意在离开这世界以前,尽一份该尽的力”

SilasBathu · 昨天 23:02
来源:【华声在线】
文丨湘 江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我愿意在离开这世界以前,尽一份该尽的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教员,跟大家谈一次话。”2023年11月,从一阵艰难的神经痛中缓解过来,许倬云在社交媒体上说。在人生暮年,他依然保持着对生命、对学术、对大众的热情与责任心。他的最后一条微博,还在回忆幼年时经历的抗战往事。
许倬云1930年9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他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一出生就手掌内屈,足背向地,13岁才能拄拐走路,一辈子没有离开拐杖。
许倬云的父亲许凤藻,是北洋政府海军少将,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抗战期间,许凤藻主持第五战区经济委员会,保障军粮民食供应以及安定社会秩序。年少的许倬云跟着父亲流离各处,经历过危险与饥饿。他常常提及抗战牺牲的军民,称“不能忘,忘不了。”
1949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在傅斯年的建议下转入历史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七年间他师从李济、董作宾、芮逸夫、李宗侗等前辈学者,专攻上古史。许倬云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1970年移民美国,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
1.jpeg
许倬云被认为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除上古史研究以外,他还精通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他的“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为学界典范之作。许倬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都是大众史学的经典。他坚信“历史的意义在于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非传统的帝王将相和政治斗争。
他致力于写作“普通读者读得通的文章”,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写文章,他还接受媒体访问,自己开通了各中文社交媒体的账号,以短文字、短视频的形式,与年轻的人们讨论职业选择、内卷、考试、如何看待历史、中国古典诗歌……他语调平和、娓娓道来:“精神上的巨大空虚,是近百年来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人类创造了文化,不是只为了吃饱穿暖,不是只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在当今世界存在的种种文明冲突下,人只有找出许多超越性的价值,安顿自己的身心,稳定自己的社会,才能面对个人和集体的种种困惑与灾难,才能面对这巨大的自然,做出最适当的协调和欣赏。”评论区里,除了分享与讨论,更多的是整齐划一的“谢谢先生教诲”。
2022年,病中的许倬云在访谈节目中说:“本来,我具体的根在中国。现在病成这样,也回不去了。但我的坟地在中国,已经做好了。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任何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那个中国里有孔子,有孟子,有董仲舒,有司马迁,有苏东坡,有杜甫,有辛弃疾,有杨万里,有范文正公,有黄山谷,有王阳明,有顾亭林等等。那个中国里有经书、诗词、戏曲、建筑,有人性,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还可以回到那里去。”
来源:华声在线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SilasBathu
Noe Raskin is selected I in order to be called with but you can call me anything you like. He is a transporting and receiving policeman. my web page - [url=https://linkscasino.info/]casino online for real money[/url]